初中孩子为啥不爱和父母说话 青春期教育

  父母慈爱、儿女孝顺,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样本,这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是很多人都向往、追求的。然而,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学生学习成绩的高压、独生子女的孤独,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导致很多学生对父母出现"生疏现象",这在初中学生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甚至有的独生子女对于父母工作的艰辛、挣钱的不易根本不理解,对于父母每天忙于家务、忙于照顾自己更是认为理所当然。

  学生心态家长只关心我的学习成绩

  初二学生明明(化名)已经一个月没怎么和父母说话了,即使是有一些非说不可的话,也都是草草敷衍了事,让父母非常苦恼。

  从明明念上初中开始,父母就显得比他还紧张,为明明的衣食住行忙前忙后,更是天天为他的学习成绩操心。可令父母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样"关心备至",从小性格乖巧的明明却开始跟父母"冷战"起来。

  明明苦恼地向记者表示,父母有时候根本不了解自己在想什么,平时跟父母说话也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就导致父母对自己的责骂和更加严厉的管教。有时候自己想表达一些对事物的看法,却招致了父母的不屑,认为小孩子什么也不懂。"我最讨厌他们把我当成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整天就知道让我学习,好像我生来就是一个学习机器!"现在的明明面对父母,变得话越来越少,谈起自己与父母的"僵持",明明表示也很无奈,如果父母不改变教育方法,将继续自己的"冷战"状态。

  相对性格内敛的明明,初四学生小强(化名)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小强平时性格风风火火、敢想敢做,深受同学的欢迎。但面对父母,却常常是"沉默寡言"。对于自己不愿与父母沟通的现状,小强也非常苦恼,他表示自己跟同学们谈学习、谈歌星、谈网络、谈影视剧……完全可以"畅所欲言"。可和父母说起这些内容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有一次,小强和父母刚刚说起一个新出道的歌星,便遭到父母的申斥,认为关心这些事是"不务正业",会影响学习成绩。

  小强介绍,自从自己念初四以来,父母突然像变了个人,不像从前那样耐心听自己说话了,也不带自己出去参加任何活动。他甚至感觉家里变得不再温馨,整天弥漫着"备战"的紧张气氛。"其实我知道快要中考了,可是他们越这样,我越感到心里紧张,这样我就更不愿意和他们说话了。"

  家长想法现在的孩子感情咋这么淡

  不同年代的人,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代沟现象"在很多家庭、很多人群中都存在,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这道沟似乎更深了。

  王女士的儿子今年念初二,她发现孩子上初中以后和父母的话越来越少,多年来对孩子辛辛苦苦地不断付出、操劳,现在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冷漠、误解。孩子现在和家长很少在一起唠嗑,即使是在家人集中的吃饭时间,孩子也是闷头儿吃喝,家长问什么答什么,自己从来不主动说话,饭后回自己的房间一关门,有时一两个小时也不出来。

  王女士感觉孩子和家长话越来越少,可是和同学打电话却唠起来没头儿,总是有说不尽的话,说着说着还会开心地笑起来,让她这个当妈的非常羡慕。

  记者对20多名学生的家长进行调查后发现,每个家长都表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太多太多了,现在的孩子比他们小的时候幸福多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反而对家长好像没什么感情。一些家长反映,有时和孩子唠起将来父母年龄大了有关养老的问题,孩子的回答很少有令家长满意的。有的孩子说现在都上敬老院,哪有用孩子养老的;有的孩子说,虽然父母有些行为不合格,但也会帮助父母安度晚年的;还有的孩子竟然认为父母生他养他就是为了给自己养老的……孩子们很少有从亲情出发,主动提出会好好赡养父母的。家长们悲叹,这种"尽义务式"的想法让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情感世界担忧。

  老师意见父母要争取和孩子做朋友

  孩子和家长沟通少、感情淡,原因有多种多样,第三中学高级教师张喜凤认为,家长应该和孩子做"知心朋友"。

  具有20年教学经验的张老师介绍,照比孩子本身来说,家长都是过来人,很多孩子经历过的事家长都经历过,但家长经历过的事孩子们却没有经过,所以家长要想让孩子在情感上走近成年人,家长在情感上要率先走近孩子。

  首先家长要跟上"孩子社会"的发展时代。虽然家长们都是从孩子时候过来的,但现在的孩子面对的是先进的网络世界、多彩的娱乐天地,家长要"适应"这种社会环境的变化,为了教育孩子、走近孩子,要主动到孩子的世界中去学习、去接触。比如说经常上上网,看看孩子都喜欢什么东西,带孩子经常看看电视,和孩子寻找共同语言。孩子只有感觉你是朋友了,才会和你有感情、才会和你亲近。

  其次,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感。从多年的教育得出的结果看,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是家长逼出来的、看出来的,孩子的学习一要有环境氛围,二是孩子有一定的天赋,爱因斯坦只有一个,牛顿也只有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并非不优秀,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某个方面的天分,并非只有提高学习成绩这一条路。

  专家观点家长不要对孩子"无私奉献"

  独生子女与家长沟通难,双方都有一定的原因,辽宁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主任、心理学副教授杨洪泽认为,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是家长和学校共同的责任,但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只要大家都从误区走出来,沟通起来就会感到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家庭误区:爱不是要啥给啥

  由于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待这惟一的一个孩子可谓倾尽一切不遗余力,吃的、穿的、玩的、用的,要什么供给什么。在孩子的起居饮食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岂不知,这种教育抚养方式给孩子送出的是误导的信号,即让孩子感觉父母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其次,很多家长把对人生的梦想和对未来的希望都压在了孩子身上,自己的全部精力也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结果自己在工作上没有优秀表现,在生活中没有个人爱好,平庸的家长却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也令孩子很难接受。家长永远不要丢失了自己,才能让孩子感觉自己的父母是值得尊重的长辈与朋友。

  其次,在很多家长对孩子付出后,就认为孩子一切事情都理所当然地要听从家长的,这也是对父母付出的一种回报。岂不知,正是这种让孩子"唯命是从"的误区,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的隔阂越来越大。

  学校误区:忽略了情感教育

  从我们现在中小学生的学校教育看,普遍都重点抓孩子的学习成绩,素质教育方面还比较弱。真正的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孩子的"知(知识)、情(情感)、意(意识)、行(行为)",而事实上学校培养孩子的目标都是上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忽略了对孩子其它方面尤其是情感方面的教育,致使孩子误认为学习好就是对得起家长、对得起所有的人,学习不好就是一个无用的人。

  沟通良方:互相寻找共同点

  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中,不同人的年龄、爱好、观点等等都会不同,即使是成年人互相交往,也存在一些难以沟通的障碍,独生子女和家长沟通难,也是人际交往中的常见现象。所以,互相寻找共同点是孩子和家长都应该遵守的"准则"。

  增强沟通的方式,首先家长要为孩子指导人生,不要设计人生,即不要强迫孩子完全按家长的意愿去做事,家长往往难以接受孩子做的事并非是孩子不应该做的事。其次,家长不要总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要鼓励孩子用个人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会使得孩子在未来受到挫折时能够正确对待。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经验、家长的阅历都是一本读不完、学不尽的知识,孩子主动和家长沟通,对自己积累知识、积累经验都会有很大的益处。


青春期教育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