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家庭教育个性必须融入共性 名人家教

  25年前在日本世界杯上,陈招娣与队友们顽强拼搏,为中国女排夺得了首个世界冠军。25年过去了,她成为了中国体育界的第一位女将军。2006年7月14日,中央军委正式批准陈招娣晋升少将军衔。“如果说夺冠是运动员的执著追求、当将军是士兵的光荣梦想的话,那么现在我真的是美梦成真。不过,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在荣誉的光环下,我们这位老女排队员看到的是更多的责任,想到的是对自身更高更严的要求。
重视家庭教育个性必须融入共性 名人家教

  1981年,中国女排出征在日本举行的第3届女排世界杯,陈招娣与郎平、张蓉芳等国家女排主力队员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实现了夺得首个世界冠军的梦想,从而率先实现我国“三大球”零的突破。今日,身为总政宣传部副部长的陈招娣少将在接受采访时,最先谈到的还是排球和体育。“我觉得我的成长受益于老女排精神:热爱事业、团结协作、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吃苦耐劳。”说到“老女排精神”,陈招娣的双眸里光彩流转,表情也生动了许多,她笑着告诉我,“就是现在,只要看到球场,无论是什么样的球场,也不管凭我的实力能不能赢,我都会一门心思地想上场赢球,这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

  永不服输,是部队顽强拼搏、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是中国女排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陈招娣鲜明个性的写真。

  国家队是个大家庭 学会处理好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小标题)

  和陈招娣接触过的人都说她是一个随和开朗、平易近人的人,而她却谦虚地说,这是当初被袁指导(前女排教练袁伟民)“修理”出来的,也是其人生慢慢成熟的结果。原来,刚进国家队时,陈招娣是以个性鲜明、倔强任性而出名的。

  玉不琢不成器。袁伟民开始精心地“修理”她。给陈招娣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两件事――

  “一次,结束训练后,袁指导突然问,‘谁还想加练?’一天练下来,大家早已精疲力竭,谁还有力气加练啊?没有人响应。我想:那我就再练一会儿吧。于是,我自告奋勇地走了过去。那时候,我们和游泳队一起训练,场地比正规排球场要大很多。加练的内容是:接起15个好球,即我要先摸到场边的铁丝网,然后跑到3米线滚翻救球之后再跑回去摸到铁丝网,跑回来重新开始……

 

  “按理说,接起15个好球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那天的训练强度本来就很大,人已经练得很疲惫了。在接到第9个球时,我实在跑不动了,就说:‘我不练了!’‘你想不练就不练,这是训练,又不是儿戏!’袁指导面无表情继续自顾自地扔球给我,我蹲在地上怒目横眉地瞪着他,心想:我是主动加练的,现在练不动了,那我还不能不练啊?此时,一个个排球在我面前弹开……每弹开一个球,袁指导就减掉一个好球。

  “当第9个球从我眼前消失的时候,袁指导示意我从零开始。‘我不练了!’抱起衣服,我义愤填膺地向场外走去。训练场里静悄悄的,我能听到自己咚咚咚的心跳声。教练和队友们就在身后看着我――这样也不算英雄啊。不行,我还是得回去重练,我一定要接起15个好球给他看看!

  “于是,我又跑回来重新开始。袁指导仍旧不紧不慢地发球,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累啊,实在跑不动了,我就抱起衣服想一走了之,但是又不甘心,就又再走回来继续……当时我趴在地上,绝望地想:索性累死算了!但是嘴上依然不肯服软,我气咻咻地冲着袁指导大喊:‘用不着你发慈悲!’……

  “那次接起15个好球的代价,是我浑身上下整整疼了一个星期。事后想想:肯定是袁指导发现了我身上一些不对劲的苗头,刻意‘修理修理’我。”当陈招娣声情并茂地回忆往事时,透过她言简意赅的表达,不难看出这样的“修理”对于她人生道路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另一件事也让陈招娣终生难忘:“一次大学生比赛,关键时刻,我在场上吊球失利,袁指导在休息时指出我的错误,并且让我不能再这样处理球。当时,我不服气地想:你就看见我没‘吊’死的时候,我‘吊’死时你怎么没看见呢?我一定再‘吊’一个好球给你看看。结果,我再次失败,因为我的原因,我们队丢了分。比赛后,袁指导把我好好教训了一顿,我也被训得心服口服,明白了个性一定要服从集体需要的道理。”

  “那么,小孩子要不要有个性?”我求教于陈招娣。

  陈招娣说:“当然要有个性。但是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你必须懂得充分发挥自己于集体、于环境协调有益的个性,而不是一味彰显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甚至拖集体后腿的人。老话说得好――泥人还有土性呢,谁没有个性啊?有个性容易,正确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则需要人生的智慧,需要我们为人父母者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帮助。其实,这智慧来源于生活的磨砺。以我为例,那时候国家队就是一个大家庭,袁指导就是我们的家长。要不是他不断地‘修理’我、指导我,我也很难悟出这其中的道理。正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挫折教育,多碰些钉子就好了!让一个看惯了《哈里波特》、《超人》、《加菲猫》等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好莱坞制造’的孩子,懂得尊重共性、融入共性,是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一起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这个,光靠空洞的大道理没用!走进他们,理解他们,然后引导他们,需要我们有十足的爱心与耐心。”平实朴素的语言中,流露出陈招娣对于青少年的理解与宽容。

 

  保证孩子的锻炼时间 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小标题)

  “与老女排相比,现在的孩子是不是太缺乏吃苦精神了?”望着面前这位英姿飒爽的将军,我迫切希望寻找让孩子们多些阳刚之气的良方。

  陈招娣摇了摇头:“现在的孩子也很能吃苦,不信,你打开他们的书包看看!以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吃香,现在是英语、奥数、艺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你还不是最优秀的。老师说,快乐教育也不能不抓学习;家长说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我给了你快乐的童年,就让你输掉了今后的人生。真的是挑战无处不在。如今,哪个孩子不怀揣许多证书?小学时代就已考取公共英语等级考试证书,10岁就能考入高等学府……时不我待,孩子们只能抓紧、抓紧再抓紧。因此,甭说玩的时间了,就是正常的体育锻炼的时间,都给挤占了。”

  陈招娣的话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孩子缺乏吃苦精神的根子是成人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有问题。她不无担心地说:“有专家分析:2000年前后,我国的少年儿童已进入肥胖流行的全面增长期。而导致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的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学校和家长片面重视学习成绩,学生往往伏案苦读而不愿活动;许多学校安排课时普遍超长,不能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时间;一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不按教学大纲和课标施教,取消了自认为有危险性的体育运动器械和项目,使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难以实现。”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家长观念的转变,将关乎孩子的一生。”其实,小学生应该每天参加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与年龄及发育相适应的体育活动,并至少持续10至15分钟的中等到较大强度的运动。青年人每天至少要进行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一个小时,每周进行两次能帮助增强和维持肌肉力量、弹性以及骨质健康的运动。有规律的适当运动能够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发育,可以增加自信、自尊和成就感,有效预防和控制某些慢性病的发生。而且儿童、青少年期的运动习惯可以延续到成年,直接影响成年后的健康。健康是一,其他是零。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然而付诸实施,并且坚持下来却并不容易!”陈招娣迫切地希望家长能够帮助青少年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希望他们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每天给他们一些必要的运动时间。

 

  注重言传身教 把孩子培养成 独立自主的人(小标题)

  曾经有人说:把老女排队员的子女拉出来完全可以组建一支精锐的少年排球队。早就耳闻陈招娣的爱女自幼酷爱排球,从室内排球改练沙滩排球,但最终却没能以排球作为自己的事业。“为什么不让女儿打排球,是因为你自己练得太辛苦了吗?”

  “不是,是因为她身体不太好,小时候得过心肌炎,不宜参与高强度的训练。”当年,刚刚生下女儿一个月,陈招娣就带领排球队去老区打比赛了。三个月后回家,她给女儿买了一个拨浪鼓。女儿很喜欢玩拨浪鼓,但是不愿意让她抱。

  如今已长大成人、在南开大学读书的女儿已经完全能够理解当时妈妈的不忍与无奈,和陈招娣成为朋友式的母女。“我们经常在网上聊天,我从来不干涉她的事情,充分尊重她自己的意愿。我感觉有些事情,她还是更喜欢和自己的同学、朋友聊,那么我也就不强行追问她。这也难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都有自己信赖的谈话对象。”生活中,陈招娣是个开明的母亲,也是一个尊重丈夫的好妻子。

 


名人家教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