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
现代社会,人们对劳动的价值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儿童从小参加适当的劳动,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更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习惯。因为对劳动的爱,是人的一种美德,孩子从小养成了劳动习惯,才会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适应社会交往。
那么,家长应如何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呢?
⑴ 目的要明确。让孩子参加劳动不是为了加重他的负担,或单纯是为了得到某种成果,其真正的用意应放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心、自信心以及相应的生活能力和技巧上。
⑵ 指导要具体。如果垃圾需要星期天和星期一倒掉,就把这个任务写在单子上;如果希望孩子早餐之前把床铺整理好,最好是直接告诉孩子。
⑶ 父母要引导。家务活最好是父母与好工作一起干,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有机会多为家庭做事,让孩子有兴趣去做,也增加亲子交流的机会。
⑷ 事后要检查。家长在孩子做完事务后,要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家长还要让孩子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的事,从而让孩子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⑸ 劳动要有趣。家长要培养孩子对劳动感兴趣。在家长的巧妙引导下,孩子可能把劳动当成一种游戏,为有机会从事家务劳动而感到满足。
⑹ 鼓励要及时。作为父母应该及时对孩子的劳动行为加以鼓励,让孩子把家务劳动看成是可以获得自豪感的源泉,实现孩子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爱和责任。
⑺ 家长别代劳。在孩子的劳动中,作为父母千万不要为孩子代劳,否则会增长孩子的惰性。比如,如果孩子没有倒空垃圾袋,那就让袋子呆在垃圾筐中好了,但要提醒孩子注意到,直到孩子把这些垃圾收拾好。
⑻ 劳动要适度。孩子的劳动内容大致包括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一些公益劳动。但无论做什么,要注意给孩子的任务不要过于复杂和繁重,应是孩子力所能及的。
⑼ 劳动要示范。这里的示范。不仅指父母应热爱劳动,起表率作用,而且要教给孩子劳动的技能、技巧,为孩子做具体的劳动指导好示范。例如洗袜子,父母应告诉孩子怎样洗才干净,并做给他看。当然,在教和做的时候,要有耐心。
⑽ 范围可扩大。家长还应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参加一些社会服务、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活动,为社会、为邻居、为他人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