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孩子的成长需要个性化,但实际上不管多有个性的人还是需要在这个社会中与人交往,自然就要学会基本的交际能力,对于孩子来说人情世故都是在实际生活中逐渐锻炼起来的,家长可以从小培养他们交际的能力,从而做个既能够展现个性,又能够在群体中获得好评和支持的人。
会为人处世的人,能够愉快地与他人合作,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也因此能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潜能,孩子终将会离开父母,走向社会,如何教会孩子与人相处,这也是父母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助人为乐,乐于分享,这都是孩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贝,处于被照顾的地位,很少有机会能够照顾别人。
这其实并不利于孩子人际交往的良性循环,因此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给孩子机会去照顾别人,想到他人的感受,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可能未必能够懂得其中的社会意义,但事实上等到他们长大就能够对换位思考以及同理心有着更好的认识,因为从小在家中就是这样做的。
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和分享的习惯要从生活点滴做起,比如说妈妈蹲着洗菜,爸爸就可以引导孩子注意到她可能需要帮助,给妈妈那个小凳子,帮妈妈换水,爸爸做菜,要帮忙拿碟子端菜等等。
行为大多数是由情感冲动引起的,所以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先启发孩子的同情心,让他们先有想法才能够有接下来的行为。
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习惯,有赖于父母的榜样作用,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他们会通过模仿家长的行为来建立自己的社交模式。
所以父母间要相互关系,与邻里间和睦相处,孩子也自然而然地能够建立更好的社交模式。
对于孩子热心帮助别人的做法,家长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还可以逐渐向孩子讲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这样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
孩子从小都是生活在小家庭中,没有足够的社会交往机会,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是很正常的,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一个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环境,让他们多与不同的人沟通和交流,有自己的朋友。
不要怕孩子被别人欺负而禁止孩子和别人相处,同龄人的身心发展程度都是相近的,孩子喜欢和自己年龄相符的同伴一起玩,也最容易沟通。
矛盾其实是在促进孩子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妥协,这样才能够帮助孩子改掉独占欲,让他们学会分享和体会别人的想法。
如果孩子不喜欢和别人打招呼,家长千万不要强迫他们,有可能会让孩子对社交有更抗拒的心态,只有先让孩子接受爱,他们才会回报爱。
家长以身作则做好示范,但没有必要强调自己的行为,自己多对别人表达感谢,孩子自然就能学会如何对待别人的好意。
家长平时在家里就要对家人的帮助说谢谢,在这种氛围中孩子才会懂得如何接受爱,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必修课,要让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相信别人,培养他们学会鉴别爱的能力,告诉他们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事需要拒绝的。
孩子想要接触社会,就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家长要教会孩子从小鉴别才能够更好的与社会和他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