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涛今年10岁了,上四年级。他是个聪明懂事的男孩,可让父母头痛的是,他不太爱说话。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别人家的孩子能在大人面前大大方方、有条有理地说着学校里发生的事,只有涛涛放不开,不是刚说没几句就卡壳了,就是扭扭捏捏不愿开口。听班主任老师反映,在班上涛涛话也不多,有时上台让他发言,他总是颠三倒四,不知所云,眼睛东张西望,脸憋得通红,也挤不出几个字来。父母不知道如何训练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很是心急。”
我经常接到父母关于孩子口头表达能力方面的求助,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意识到训练孩子口才的重要性。
口才和演讲能力也作为对人才考察的标准之一,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同时演讲是人类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宣传的重要方式;也是演讲者展示自我、推销自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个人70%的语言都是靠思维支撑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思维才是语言的基础,表达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思维能力的强弱,但凡成功的演讲都离不开思维、语言和知识,而思维是首要关键因素。
那么我们如何来训练孩子的口才呢?
首先,可以训练孩子的感性思维。譬如,怎样让孩子感悟一堂课,将时间限定在一堂课里,让学生抽象出一种感受,用一个词语概括。学生可能说到充实、快乐也可能是无趣。40分钟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学生发自最真实的内心,有针对性地抽取感受相对容易,最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并激活他们的感性思维。
感受是抽象的、模糊的,如何能在表述这种感受的时候激起听众的共鸣呢?
音乐家会把这种感受具化成一个个悦动的音符,然后用演奏来表现;画家会把这种感受具化成一种种炫目的色彩,然后用绘画来表现。孩子要学会把这种感受具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用语言来表现。实际上就是围绕这孩子的感受所概括出的词语,截取课堂中鲜活的画面。
如果孩子的感受是快乐,那么老师就引导孩子寻找课堂中快乐的画面:
“‘同学们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呢?’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之后,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欢快的讨论声不绝于耳,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我也举起了手,内心无限期待,用渴望的眼神望着老师。班长被点名回答问题了,同桌也发言了,怎么还没有到我呢?正在我翘首以盼之时,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那一刻真的可以用心花怒放来表现我的心情了……”
教孩子截取一个具体的、较短的时间段的画面,他所获得的感知是新鲜的,他用感悟到的画面去表述,这样就能让他感知力得到提升。 我们还可以将时间的范围逐步扩大到一天。让学生从一天中抽取感受,这样的感受就不再是单一的了,可能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有所取舍,抽取最主要的感受,也就是孩子认为最有意义、最为深刻的感受。孩子的感性思维从单一发展到多角度的取舍,这个过程就是感悟力提升的过程。 再将时间的范围扩大到一年或者一个阶段。让学生从一年中抽取感受,用这样的方法训练孩子的感性思维,提升其生活的感悟力。这和成人的年终总结是一样的道理,每每在写总结的时候抓耳挠腮无法动笔,其实同样是缺乏生活的感悟力。同样的方法,列举出自己的多种感受,从中选取最有意义最为深刻的感受,以此来截取鲜活的画面支撑自己的感悟。
感性的东西是抽象的,记忆中的画面也是支离破碎的。从纷繁的感受中选取有意义的,从凌乱的画面中选取印象深刻的,再用画面支撑感受,就是感性思维的提升。将孩子感性的画面以时间轴贯穿,让他在时间的漫漫长河中截取有意义的图画,这就是他感受成长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