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1899-1961) 美国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意大利做战地救护工作。战后当记者。 1921年侨居巴黎,开始写作。回国后常去古巴。早期作品有《在我们的时代里》、 《没有女人的男人》等短篇小说集。后陆续写出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 《永别了,武器》,前者反映大战后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绝望心情,后者描写一个美国军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1937年以记者身份赴西班牙,支持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后发表剧本《第五纵队》、特写《西班牙的土地》和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一译《战地钟声》)。1950年创作的中篇小说《渡河入林》,流露悲观失望情绪。1952年发表小说《老人与海》,描写一个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故事。文体以简练著称。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教子故事
海明威有个儿子叫格雷戈里,中学毕业后,也想当个作家。当他将想法告诉父亲时,海明威十分高兴地对他说:“作家的劳动是一种艰苦的行为,成功要靠自己去争取。”
然后,海明威给儿子开了一张必读的书单,要他好好阅读,深人到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中去。格雷戈里聪明好学。利用一个夏天,就读完了父亲推荐的全部小说,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到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有时,他像父亲一样,同时可看两三本小说。稍后,海明威要儿子读莫泊桑和契诃夫的作品,并对他说: “你别妄想,去分析他们的作品,你只要欣赏它们,从中得到乐趣就是了。”有一次,海明威叫儿子试写一个短篇,并告诉他应当力求避免写得里嗦,否则会把情节的发展岔开。待儿子写好短篇后,海明威看了并为他仔细批改,微笑着对儿子说: “你走运了,孩子,要写作就得专心致志地钻研,律己要严,要有想像力。你已经表明你有想像力了。”
海明威为了培养儿子写作,经常将自己的写作经验告诉儿子,他说自己在动笔之前,总是能清楚地意识到句子是怎样在他的头脑中形成的。他总是试着用各种不同的方案来写这个句子,再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案来。这样,当他笔下的人物讲话时,话就滔滔不绝地涌现出来。
在海明威精心培育下,格雷戈里勤奋读书,艰苦写作,后来也成了小说家。
教子点拔
孩子的才能教育离不开环境,这是他们成长的必备基础。因此,创造一个尽量良好的环境就成为第一要素。同时,由于人的内在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速消失,才能教育一定要尽早实施,只要条件允许,最好从零岁开始。这一点,是值得特别加以指出的。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将最精心的培养施于孩子身上,孩子才有获得优越才能的可能。这一点,通过上述海明威教子的故事可得到证明。
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在于常常有父母提出这样的疑问: “既然孩子的才能教育是年龄越小,效果才越好,那如果我们的孩子是中学生了,对这么大的孩子进行才能教育,大概为时已晚了吧?”对此,我们的回答是: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接受才能教育的。不管先天如何不足,只要我们精心去培养他,幼苗都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并开花结果。
不论年龄大小,如果能用良好的方法进行训练,经过不懈努力必然会使能力得以提高。对于诸如“12岁开始就太晚啦”、 “15岁开始已经来不及啦”的说法,是没有什么科学根据的。
对于孩子的培养来说,无论从何种年龄段开始,只要精心培养,孩子们都可以具有卓越的能力。一切问题的焦点都在于4个字:精心培养。此外,精心培养的内容和程度的不同,也决定了孩子能力的大小和成就的高低。
最后,我们以古代方仲永为例来证明不精心培养的后果。相信不少父母和家长都知道方仲永的故事。虽然他的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但方仲永不到10岁就能吟诗作对,令乡里那些屡试不第的老童生大为汗颜,乡民们也为之啧啧称奇。于是,当地的有钱人家每逢宴请宾客的时候都要邀请方仲永到场为他们作诗,以助酒兴, 自然免不了要付点小费给方仲永。方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是一种谋生之道,于是天天都带着他出没于阔人们的宅邸之间。这样一来,不到一年时间,方仲永的才能已经山穷水尽,等他长大后,再也看不到任何神童的迹象,与普通的乡民没有半点区别了。其实方仲永是个才能很高的孩子,但缺乏积极有效的培养与激发,最后只能退化成一个平庸之人,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应当引起人们的惊醒。
教子小径
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爱好,要对其精心培养。
教子名言
写成功的虽然不一定是杰作,但是写作时要像大作家制作他的杰作那样认真。 ――叶圣陶
写作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生活,它是极其令人讨厌的苦差事,不过收获却有时是非常愉快的。 ――帕特里克?怀特
要是没有把应当写的东西经过明白而周到的思考,就不该动手写。 ――车尔尼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