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黑幼龙先生素有“华文卡内基之父”美誉,他认为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功不在于自己所取得的名望、地位和金钱,而在于自己用“慢养”的方法,教育出4名优秀的孩子。

  本文摘录了父母亲教养孩子的感受,以及孩子们畅谈成长心路。从他们的叙述中,读者能体会到一种和谐家庭的凝聚力,以及他们每个人所具备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父母的魔法棒——赞美的力量

  记得我们住在美国的时候有个邻居,在他的儿子溜滑板经过我们面前时他对我说:“这家伙真棒!让我引以为荣!”我知道他是故意说给儿子听的,因为他的儿子刚通过童子军的甄试,所以他就当着我们的面来赞美儿子。这让我心里非常感慨,因为我虽然很希望也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但比起我的妈妈、比起这位外国邻居,我真的还做得不够多,做得不够好!

  有一年,立国的一个同学住在阿拉斯加,他的父亲在当地做医生,所以暑假就约立国和刚上大学的立行去那里玩,这一趟旅游对两兄弟来说是很棒的经验,因为他们到了好多一般观光客不会去的地方。这位同学的爸爸带着他们四处探索、钓鱼,还告诉他们阿拉斯加有种特别的老鹰,一次会生3个蛋,但存活率不高,所以他们会协助孵化等精彩的故事,而在这趟旅行结束,立国和立行准备回家时,这位同学的爸爸把他们叫来,告诉他们:“你们回去跟父母说,他们很会教养小孩!”而两兄弟回来也真的跟我说了,那时我真的觉得很棒。虽然他是要孩子传话给我,事实上却是利用机会赞美我的小孩。

  老大立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很喜欢写作,文笔非常好。在美国念国中二年级的时候,立言写了一篇批评台湾教育制度的文章,投稿到《中国时报》,内容铿锵有力,结果刊登出来了。很多人看到了以为是我帮他捉刀代写的。

  那天在家里我就当玩笑话说给大家听,只有我妈妈不动声色看完黑立言的那篇文章后,她眼睛抬也不抬冷冷地说:“屁!还你捉刀呢,你根本写不到这么好!”当时黑立言也在场,奶奶的这个赞美对他来说是很大的鼓励,对孩子的自信更有具体的帮助。以后黑立言在工作或演讲的时候,他都会提到当年奶奶说的这句话,因为奶奶的鼓励和赞美对他有很大的影响。

  赞美,真的可以鼓励并且激发一个人的潜力,不但可以让他把工作完成,甚至做得更好,这可是千真万确的。我在六七岁刚懂事的时候,爸爸担任空军基地的电台台长,是整个空军基地级别最高的军官,那时候只有他有吉普车,车子开到街上大家都认识他,也因此我就得到很多的注意力。

  得到注意力的好处是,会因为有激励的力量想去做很多的事情,反之有时候没有激励的力量,会让人什么都不想做。

  这就是老师和父母手中拥有的“魔法棒”!只要父母跟孩子说:“哇,你真的好棒!”短短一句话,可能就改变他的一生。

  独特性:孩子最大的财富

  有篇文章写道,美国和欧洲的教育家聚在一起,欧洲教育家认为美国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矿,把孩子切、割、磨变成一个宝石,就像许多拿到诺贝尔奖的杰出学者一样。而欧洲的教育就像种花,教育人员做的是浇水、加肥料,让种子变成它本来的样子,无论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们都会细心呵护,让每一株花朵都有自己独特的模样。这让我想到台湾的教育,不是挖矿也不是种花,而是塑料工厂里的模具成型,要求个个都一模一样。

  教养小孩,学校虽然有责任,但父母的责任更为重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小孩跟别的小孩一样,或是希望自己的小孩和自己当年一样;我发现当我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其实原因往往是生气他们没有照我的话做,没有跟我一样。如果我们可以尊重每一个小孩,像种花一样让他们自然长大,尊重小孩,不要让他们成为自己或别人的复制品,那父母也应该很欣慰了。

  反观台湾,父母总是直接命令小孩,“你去做功课!”“你不能看电视!”“赶快洗澡!”“不要再上网了!”但我们可以把命令句改成一些疑问句。如果孩子老是黏在电视机前,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跟他沟通:“我们吃饭要选有营养的食物,你现在已经看一个小时电视了,你觉得什么电视节目是有营养的呢?你觉得你应该看哪些频道呢?”

  问孩子问题可以让他们思考,并引导他们自己找到对的答案,如果可以给孩子多一些思考空间,亲子互动关系也会完全不同!

  启发孩子勇于选择的智慧

  我听过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教育小孩?你希望小孩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现在就朝那个方向来教养你的小孩。

  例如说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是一个服从、听命、说一不二的人,那你现在就可以用严格的军事方式来教育你的小孩;日本、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长起来的很多小孩,都是非常服从命令的小孩,这也是日本、德国当年变成军国主义的原因之一。有那么多人拥护希特勒,一声令下,这些年轻人愿意为了军令上战场杀人,侵略其他的国家,其实这都和父母及学校的教育有关。

  可是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小孩长大后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那么你可能就要放弃很多世俗的标准,穿什么、吃什么、做什么都不要管他,让他完全自由,这就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

  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小孩未来有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那么我们必须给他机会,让他去思考、作决定,并有机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我们希望孩子能有自由的思想,也能有冒险精神,但也要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我们不是放任不管,也不要求孩子百分之百地服从。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3岁的女孩子,她要上幼儿园的小班,第一天上学的时候,小女孩穿好衣服出来,爸爸一看马上就想说:“哇,你赶快回去换衣服。怎么穿得乱七八糟的!”原来她不但穿了长裤也穿了裙子,里面衣服的袖子比外套还长,颜色也搭配得很奇怪。这时妈妈比较沉着,她示意爸爸先不要说话,这时娃娃车也来了,妈妈让她先上学去了。

  结果下课回来,小女孩就跟妈妈说:“都是你,你害我在学校被大家取笑。”妈妈这时候就趁机跟她说:“我有没有教过你怎么穿衣服呢?有没有说过穿了裙子就不要穿裤子呢?”小女孩点点头,妈妈又说:“那你今天怎么让自己穿成这样呢?”经过这样的沟通,小女孩就听进去了。

  我觉得这个妈妈很厉害,她愿意放手让女儿去犯一次错误,虽然女儿被同学取笑,但妈妈借此来教孩子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想想看,如果爸爸叫女儿当场就换掉衣服,那么小女孩可能到大班还学不会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是爸爸叫她换衣服的,不是她自己了解为什么要换衣服。

  也许有人会说,3岁的小朋友还小没关系,但长大后可不能这样让孩子用犯错来学习负责。我想跟大家说另一个例子,是18岁的女孩想去参加舞会。她问爸爸:“我想参加舞会,可以吗?”爸爸本来想直接告诉她可以或不可以,但当下念头一转,爸爸说:“你说呢?你觉得可不可以?”女儿愣了一下,开始估算自己的功课还有多少没写,考试会不会受到影响,然后告诉爸爸说。她可以参加舞会,接着她又问爸爸:“那我几点回家?”爸爸本来要脱口而出说11点前一定要回家,不过他忍了下来,又反问女儿:“你说你几点回家?”女儿又开始估算,舞会结束的时间、要搭谁的车、要先送谁回家……最后她跟父亲说:“我11:30可以回家。”父亲笑笑说:“好,那你就11:30回家。”这时女儿觉得爸爸不太对劲,跟平常不一样,又接着问:“那如果我11:30还不回家呢?”这时父女俩相视而笑,因为他们都知道,女儿会为自己作的决定负责。

  家是爱,爱是慢慢“养”出来的

  家其实是一个城堡,虽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陈词滥调,但要让孩子觉得家永远在那里:他高兴的时候,想要回家分享;难过挫折的时候,他在家里可以找到安慰和支持。

  要让家真的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城堡,对孩子必须完全地信任与公平地对待,在爱的基础上对事不对人和他们沟通,这样的家才会变成“+”,家也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加分。

  当年我们往返美国和台湾两地时,孩子们在美国必须要打理自己的生活,我们就把整个银行账户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管理账户,自己缴房贷、水电等所有费用。

  有亲戚知道这件事情,觉得匪夷所思,问我们怎么敢把存有一大笔钱及生活费的账户,交给孩子自己管理?但我从来不觉得他们会是做坏事的孩子,所以也从来没有不相信他们的念头。

  要共同打造一个温暖的家,父母和孩子一定要多谈话,而且是像朋友般谈天说地,把一天当中的特别心得做一个分享(工作上碰到什么事?今天碰到什么困难?),而不是像老师般训话(功课做了没?今天考几分?),否则这样只是慢慢地把孩子往城堡外面推。我们在美国的日子真的很辛苦,所以有时候下班回家我也会跟孩子说,我在药房里头工作,最害怕的就是接电话,因为当时英文还不是很好,药房责任很重,万一听错给错药就不得了了。

  因为我自己愿意和孩子说我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情绪,所以孩子有话也愿意跟我们说,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其实需要彼此间打开心门,说说心里真正的话。

  父母们给孩子爱的时候,应该想想:你给孩子的是控制、伤害,还是真正无怨无悔的爱?真正的爱不自私,真正的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为他们着想,真正的爱是给他们空间,永远在他们心中点着一盏灯,随时欢迎孩子回来。

  黑立行结婚的时候,在斯坦福大学的教堂。那一天教堂里面坐满了前来祝福的亲朋好友,大哥黑立言和姐姐黑立分别为新人念了一段《圣经》,许多亲友说在婚礼上可以感觉我们一家人的情感有多浓,觉得很感动。

  回到台湾我们宴请故乡的亲友,我在致辞的时候安排播放电影《屋顶上的提琴手》的主题曲:“日出,日落;日出,日落。”

  在悠扬的音乐中,我细细叙述对新人的祝福,也希望黑家这份亲子之间的爱,这份慢慢“养”出来的爱,能够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