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在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双结合,包括家庭和睦、自我驱动等。“双减”下,家校关系如何变得更加紧密?
打造平台,为家长“开班”解焦虑
“双减”落地,学生压力减轻,有些家长却焦虑了。作为老师,可以专门为家长“开班”授课。在网络上开设政策解读、家教指导、学生成长等“双减”专题课程,向全体家长定期进行推送。
或者开设“家长热线网络平台”,家长可以咨询问题,也可以反映问题;设立“家长服务中心”,利用校级、班级的家长委员会,畅通家校沟通渠道。
把家长请到课后,共同参与“服务”
与学校沟通,可以把家长请到课后,参与“服务”,分享经验。
家长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广泛的兴趣爱好,把家长请进课堂,参与课后服务,利用好这些资源,也能收获家长们的支持。例如家长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航空知识安全课、设立家长理事会机构,调动家庭乃至社会的力量参与进来。
将心比心,换角度思考问题
想想如果我们是家长,老师打电话给我们的时候,希望老师是怎样做的?
比如,最近班级里有个孩子在课间的时候,跟另外一个孩子玩耍的时候,摔伤了。这时候,我们就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这孩子当成我们自己的孩子,那我们是非常细心疼的,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安全,希望他早日康复。
这时候,作为班主任就要特别地关心孩子的健康问题。每天至少要有一个微信或一通电话来了解孩子的恢复情况,同时要查清事情发生的情,经过,结果,给家长一个明确的答复,让家长觉得不委屈。
这样的家校沟通才是健康的,才是有效的。刚刚和家长建立信任的关系,因为我们关心的目标就是孩子。
把所教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在与家长交流时,明确谈话的目的,让家长更容易上手,目的不要太大,太盲目,一定要有明确的任务方向,而且容易操作。
家校关系的核心:“做最好的自己”
除了教学实力,沟通质量是我们做好自己的重要方面。在家校沟通上,老师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遇事先找自己的原因,然后做出改进的方法。用这样的心态工作,老师的脸上总有笑容,心里总有阳光,心态积极了,沟通就有一个好的开始。
例如某班孩子在校出现了同学之间的矛盾,家长可能会单方面只相信孩子的“一面之词”,强硬责怪对方同学和老师,这时候老师们需要保持“空杯”心态面对家长的沟通,微笑倾听,让家长宣泄,然后才是不带任何偏见,耐心解释,还原事实。
建立、维护家校关系,需要日常做很多细致的工作,例如成立各级家委会,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请家长走进校园、体验课堂,举办“家长讲堂”,学校给每一位老师发放通讯补贴,鼓励老师们多与家长沟通等等。
学校自身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实力是关键,做到在家长说问题之前就把自身调理好了,这才是家校关系的核心。
老师的语言措辞要注意精准性
“双减”会引发一些变化,老师和家长的关系也需要在慢慢磨合中适应。作为教师,不能因为个人情绪或者言语的不注意而让自己很多努力付诸东流。
都说老师和家长是孩子前进道路上的双桨,如果双桨步调不一致,受伤害的一定是孩子。“双减”政策下,多一些包容和体谅,多一些沟通和真诚,少一些摩擦,少一些“误会”。
如果把考虑所有问题的出发点都放在孩子身上,也许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有边界才会有成长
事实上,任何工作都应该有边界。家长和老师都要明白,家校之间需要合作,更需要界限。
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矛盾,家长怎么说孩子也不听。作为老师需要替家长想一些办法,但如果家长已经从老师这里获取了方法却不应用,老师就应该让家长自己多去领悟和成长。
作为老师,可以帮助孩子去解决知识上的困难;鼓励孩子克服一些心理上的障碍;告诉家长一些帮助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方法。家长有家长的责任,老师有老师的角色,这里的边界需要分清。
家长需要成长,老师需要适当放手。在课余的时间进行家校沟通,请一定把握好边界。
学校为教师提供更多支持
“双减”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政策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作为连接学校和家庭的“桥梁”,老师不仅要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沉下心、俯下身做好学生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需要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