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停止小学老师用手机微信和QQ对学生及家长布置和提交作业的提案》,教育部公布提案办理情况。教育部回复称,将完善管理,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明确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教育部还表示,批改作业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应有之义。相关法律法规对此做了明确规定。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共同发挥育人作用,但是,家校共育,不是家校不分。近年来,家庭教育有成为学校教育附庸之势,在学校老师的要求下,家长成为校外辅导员、作业批改员和监督员,这不仅让家长变得更加焦虑,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管理能力。因此,明确学校不得向家长布置作业,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需要老师自己批改,对建立正常的家校关系十分重要。
此前,我国已经有多地教育部门发布规定,要求学校老师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但是,这一规定在执行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在发布规定的省区,学校老师照样给家长布置作业,教育部门并没有严格监管,另一方面,由于其他省份没有出台类似规定,已有规定的省执行规定也有很大压力,还有一些家长习惯于学校布置作业,觉得不批孩子作业难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因此,由教育部在国家层面做出统一要求,就很有必要。在这一关系到基本办学规范的问题上,应该按基本规范统一执行。而与此同时,不论学校还是家长,都必须转变所有教育都围着学生知识教育转的教育观,同时,通过完善家长委员会治理,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各司其职做好育人工作。
对学生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目前,由于教育评价体系的缘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聚焦在知识教育层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会让家庭关系,变为功利的分数和成绩关系,忽视对孩子十分重要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另外,由于每个父母的学历不同,让父母辅导孩子作业,也增加家庭的焦虑和负担。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做人教育,应该通过父母陪伴孩子,在共同生活中教育引导学生,但现在这些教育被边缘化,家长和学生都为分数所累。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权责边界,对于家庭教育回归做人教育,十分重要。
也有家长担心,老师不给家长布置作业,那家长怎么了解学生情况,怎么参与学校事务?学校老师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不意味着家长就不参与学校办学管理和监督。这就要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健康的家校关系,中小学必须成立独立的家委会,由家委会参与与学生权益密切相关的事务的管理和监督,诸如学生如果被教师不平等对待,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维护权利。
图片来源:网络
缺乏家长委员会治理,采取教师和家长单向沟通方式,也使目前的家校群发生变异。春节之前,北京市教育部门针对家校群、家长群,专门发文进行规范,要求在家校群中不得发布学生成绩、排名,不批评或表扬学生,不得制造焦虑;不得发布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广告、求助、募捐、拼课等信息。要尊重学生隐私,不攀比家庭背景、不晒娃,不刷屏问候、点赞,不得发红包。这得到家长点赞,而其实,家校群的规范,应该由家长委员会和教师委员会共同制订,只是由于没有独立发挥作用的家委会,很多家委会也是听命校方开展工作,才让家校关系变为老师支配家长,给家长布置任务。这并非健康的家校关系。
健康的家校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家校共育,是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明确的边界,并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给孩子营造好的教育环境。明确学校老师不得向家长布置作业,是调整家校关系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的做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