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本期的话题预告在报纸上一露面,“新闻评弹”的热线电话就响个不停,家长们像是被触动了某根敏感神经,反应异乎寻常地强烈――
现状:择校费“惹”愁几多家长
潘先生是位做小本生意的商人,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他的儿子小潘在外国语学校读书,今年中考成绩是384分。为了把握起见,潘先生本想让儿子第一志愿填报厦门六中,但因为厦门外国语学校为六年一贯制学校,参加中考的该校学生第一批和第二批的志愿必须填报本校,否则只能填报第三、第四批志愿。于是,潘先生只好按学校要求给小潘填报了志愿。遗憾的是,外国语学校今年普高的投档分数线是385分,小潘以1分之差落入择校生行列,要交3万元的择校费。潘先生为此陷入烦恼中,这几天正到处张罗钱。小潘则一直为少考的那昂贵的一分而懊恼。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在外国语学校,像小潘一样落入择校生行列的还有很多,他们都要交3万元的择校费。而厦门一中、双十中学等其他岛内省一级达标校吸引的择校生将更多。可以想见,除了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目前像潘先生一样正在为孩子的择校费犯愁的家长不在少数。
观点:“这钱砸锅卖铁也得掏!”
尽管数万元的择校费让许多家长吃不消,但据记者了解,绝大多数家长还是像潘先生那样,为孩子选择了择校,他们都在想办法把这份经济重担扛下来。而且越是择校费高的学校,人们越是趋之若鹜。
家长们之所以不惜血本给孩子择校,除了看好名校有好的学习氛围、过硬的师资力量外,名校的高升学率诱惑也不小。
据悉,厦门一中今年考入重点线的考生中,不乏当年的择校生。而来自双十中学的一项数据则显示,3年前不到200名的择校生,今年有31%考进了重点线,其中理科生600分以上的有十多人,理科择校生最高分达646分,文科择校生最高分达606分,这些学生已分别被国内几所重点大学录取。
“如果孩子择校后能考出这样的成绩,这钱砸锅卖铁也得掏!”“当家长的即使再难,也不能耽误孩子的前程!”记者在采访中,不时听到家长们这种发自肺腑的心声,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媒体工作者王女士是位“过来人”。3年前,她儿子小刚初中毕业刚好赶上厦门中招改革,可以花钱“择校”。按照小刚的中考成绩,报考厦门六中稳操胜券,但王女士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掏4万元择校费送孩子进厦门一中。王女士认为,儿子虽然自律能力较差,但有学习潜力,而且心理素质好,不服输。如果有好的学习氛围,说不定会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果然,小刚没让妈妈失望,到一中后不久,学习成绩就由全学年的400多名上升到了100多名,今年的高考成绩也比较理想。王女士庆幸地说,“花钱给孩子买名校学习氛围,值!”
忠告:不能花钱给孩子买罪受!
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许多不同声音。不少家长认为,名校并不能直接和孩子的进步乃至成功划等号。名校并不是保险箱,择校费也不是保证金,如果孩子没有太大的学习潜力,成绩上升的空间比较小,掏钱送孩子进名校,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压力,等于花钱给孩子买罪受!
一位姓林的家长就有这样的体会:由于孩子的分数不够,他去年花了几万元的择校费让孩子进了名校。因为孩子的资质差了一点,老师就经常对他冷嘲热讽,搞得孩子非常郁闷,越来越没有自信心。这位家长非常后悔掏钱把孩子送进了名校。
一位记者熟悉的名校教师坦率地说,确实存在基础差的择校生学习跟不上的情况,但这并非由学校的漠视引起。基础欠佳且资质一般的孩子,不能指望一进重点中学就能大幅度提高成绩。她忠告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在决定要不要给孩子择校时,一定要对孩子的学习潜力、性格及心理素质有一个冷静的分析,千万不要花钱给孩子买罪受!
建议:掏不掏钱也得听听孩子的意见
采访中,一些老师向记者反映,在择校过程中,许多家长自始至终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一些家长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尽最大努力,为孩子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全然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
这几年,市教育局副局长许十方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阐述一个道理:最合适自己的就是最理想的学校。
一些教育界权威人士也不厌其烦地告诫家长:一级达标学校的确是优质教育资源,但是,这只是对一部分学生是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这样的学校。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普通高中甚至职业学校,可能更适合他们。
看来,掏钱送孩子进名校前,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基础、智力和个性。在为孩子择校时,家长们最好能坐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
百姓擂台
赞同派
为了孩子的未来,钱算什么!
有一:目前,高考几乎是全社会人才遴选最核心的机制,尽管有的老师说,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交费上名校,结果还是很难跟上,还是被淘汰。但假如说孩子上差校,升学的机会一点没有,我宁愿花钱,让孩子读名校,哪怕是只有1%或者5%的希望。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让孩子中学读名校,通过名师引路,进入知名高等学府,毕业后,选择进一个收入高、发展稳定的单位,是共同的理想。假如花几万块钱,能让孩子的人生少点遗憾,我认为是值得的。目前厦门择校生的价格不菲,普通家庭负担一个这样的孩子,肯定非常吃力,但是为了孩子的未来,钱算什么。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邱云飞:掏几万块钱送孩子进名校就读,我觉得值。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必然的。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名校名师多,名师出高徒嘛,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自然是选择名校好多了。
该花的钱要舍得花
康章炳:别的地方可以省一些,培养孩子可不能吝惜,花几万元让孩子上名校,我舍得付出。再穷也不能穷在培养孩子上,这是一本万利的大事。有道是上了名校,就一半迈进了大学的门槛,虽然现在投入多一些,但优越的学习环境加上孩子自身的努力,将来上了大学,找到好工作,赢得回报远远超过那几万元的价值。
东方不亮也能西方亮
马玉顺:名校占据着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拥有一批名师,其教育教学质量远远高于那些一般学校。让孩子在文化底蕴丰厚、教学设施先进、教师素质较高的校园中生活三年,耳濡目染得到的熏陶也许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重要。再说,绝大多数的名校不仅高考成绩显赫,素质教育也搞得红红火火,即使孩子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跟不上趟,也能根据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收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
反对派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苌莱菔:说句心里话,掏钱送孩子进名校,我是一百个愿意。然而,从孩子成长的角度考虑,我又于心不忍。掏钱不是问题,问题是靠掏钱“入”名校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孩子学习跟得上进度吗?竞争得过学习拔尖的孩子吗?时间、精力和课业的繁重负担能够承受得了吗?等等。与其让孩子这样在名校中扎挣、受“苦”,自信心遭受打击,还不如选择一条适合孩子自己兴趣的路。从较低的起点“学”和“做”起。我看这也不失为一种理智和较现实的选择。因为我认为:孩子的成长比学习成绩来得更重要。
会给孩子增加“负罪感”
杨莉莉:如果分数不够钱来凑,那么最终受损失的还是学生和家长,而又以前者为重。首先,择校生的分数比普通生低,换句话说,择校生的“成绩素质”不如普通生。除非比较特殊的个别情况,一般而言,择校生的高中阶段学习还是会与普通生有差距的。而成绩不好,居于中游甚至下游,更会对学生产生双重的心理压力,一是分数和排名本身的原因,第二,就是这择校了。家长交钱了,而且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孩子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无法考出家长“满意”的分数,孩子会有“负罪感”。与其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这种不该有的“惩罚”,还不如就让他们上与他们水平相当的学校,那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与其“水土不服” 不如“顺其自然”
一叶苇航:孩子进什么层次的高中读书,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能力。适合就是最好的选择。与其花那三四万块钱给孩子“买”来个“水土不服”的累,倒不如顺其自然,找一所相对匹配的学校。因为名校的教学进度孩子能否适应,是最为关键的。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勉强挤进名校的学子,起初是小差距,后来是大差距。这对自信心的打击是很大的。所以,与其当一类校的“凤尾”,不如当二类校的“鸡头”。
支招
给孩子自主选择权
封存的戒指:初中毕业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进名校的利弊告诉孩子,让他们知道,进名校,他们可以有更好的学习氛围,但是也必须承受更大的压力。如果孩子有信心,认为自己可以承受,那几万块就值得花。如果孩子认为,进了名校,那种压力不是他所能承受的,而他的成绩也实在是跟名校相差太大,那就不要勉强孩子,毕竟路是他自己选的,我们已经尽了做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要看孩子的意愿
陈琦真:是否掏钱上名校,最终要看孩子自己的意愿。如果孩子觉得自己确实有实力,只是在中考中失利,那么家长就应该花点钱送孩子上名校,给孩子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如果孩子对自己没信心,那么家长就没必要花这个冤枉钱,因为读书最终要靠自己。
既要量“财”也要量“才”
李建波:首先,量“财”而行。上名校学费再加上其他费用一年需要几万元,对于一般工薪家庭是难以承受的。俗话说,吃饭穿衣量家当,如果不根据家庭收入而盲目跟风,苦了家人累了孩子,也无益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
其次,量“才”而行。名校的升学率固然高,并非百分之百,即使是百分之百,也不是人人都能上高校,具体到一名学生,上名校还是上普通的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学习特点、志向等综合考虑,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专家观点
“审己度势”最重要
有道是,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关键的就那么几步。对于正在求学的中学生,能够选择一所名校,接受比较严格和相对完美的教育,是受益无穷的。名校并非徒有虚名,从总体上看来,他们的确比一般的学校高出一筹,除了领导、教师配备比较强以外,最重要的是长期涵养而成的学风和深厚的校园文化,其潜移默化和熏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可谓千金难买!
如此说来,是不是所有上了择校线的学生,都要进名校呢?我看,未必。因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校园的客观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是学生自己。公正地说,厦门的一般学校办得并不差,名校有名校的优势,一般学校同样有名校所不及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名校的拔尖学生云集,他们有点像马拉松长跑的第一梯队,水平高,潜力大,综合素质好。名校的教学进度和强度,主要以他们为准。对于缺乏相应适应能力的学生,即使进了名校,往往会自愧不如,有的会急起直追,最终赶上队伍,有的会因为跟不上队伍,而败下阵来。中学生落伍,最可怕的是自信心的崩溃,自己把自己打倒了。因此,是否择校进名校,第一条标准就是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实力和潜力,能否有充足的条件和信心,跑进“第一梯队”。如果在初中已经精疲力竭,潜力几乎用尽,即使到了择校线,我的看法是还不如留在一般学校。民谚曰:宁做鸡头,不当牛尾。此话是很有道理的。
其次,是学生本人的意愿。现在的中学生是思考的一代,他们对自己的母校,往往有着浓郁的情结,而老师对他们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还有一个经常被家长忽略的特殊因素:中学生是一个群体,他们经常有自己最要好的伙伴,同进退,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通过学生做学生的工作,特别有效,原因就在于此。因此,从一般学校出来的学生,如果没有进名校念书的强烈愿望,我看还是留在原来的学校为好,千万不要强求。
最后,是经济原因。对于富裕的家庭,几万元的择校费,并不困难。但对于贫困之家,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不要勉强。须知,名校出人才,一般学校同样出人才。双十中学的老校长李永裕同志,他的三个孩子都没有念双十中学,但个个成才,有两个还成了国外的博士。这样的例子很多。条条大路通罗马,成才也是。不要把择校看成是惟一的成才途径。以一颗平常之心,实事求是地对待此事,我想,就可以化难为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