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平静的夏天被一封面临中考的女儿写给满怀期望的母亲的信打扰。这封信,让母亲留下了眼泪,让所有参加家长会的家长留下了眼泪……它把一个现实的、沉重的问题掷了出来:上高中、考大学,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适合的万能模式――“不是不想走上高中、考大学这条路,只是觉得这条路可能并不适合我。”――李雯
“有时候甚至还要责骂她的不争气。现在想起来,这些都在女儿幼小的心里种下了阴影,我们从不曾看到她的成绩,永远给她的都是压力,孩子也太不容易了。――妈妈
“我不希望应试教育把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都抹杀了,也不愿意看着孩子因为没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只凭那些少得可怜的特长和兴趣,被这个社会淘汰。”――谭克俭(山西省社科院)
一位女中学生给妈妈的信
妈妈:
您辛苦了!
开头先向您说声对不起,其实女儿早已知道成绩,但因成绩不理想,一直不想告诉您、不敢告诉您,害怕您总是骂我不如别人,害怕看到您不高兴的样子。妈妈,我之所以把这件事如实地告诉您,是希望您能真正给我信心、给我鼓励,与我一同并肩走完初中最后的日子。妈妈,我真的好想上高中,不想为您丢脸。但因为女儿小时候贪玩,不好好学习,造成了数学成绩一直上不去,基础差别人很多,理科总是拉我的分。现在,七门课程都要参加中考,弄得我总是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去安排。但是,当我懂事的时候已经晚了,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好。
妈妈,您常常说我“总是不如别人,哪次成绩不是那么差?”等话,总让女儿觉得您对女儿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使我自己也丧失了信心。妈妈,这次考试没考好,我也分析了原因,我会鼓起信心争取下次的成功。妈妈,请您放心,不管将来的我是上什么学,我都会加油努力,以最好的成绩回报您。妈妈,我会以最大的努力在剩下的两次考试中,为我初中的学习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妈妈,请相信女儿吧,我不会让您失望的,希望您对女儿充满信心,只有每天看到您的笑容,女儿才会充满信心地不断努力,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妈妈,女儿希望您永远支持我。
妈妈,高中是女儿内心的一个愿望,不管将来如何,我不会后悔,因为我努力了。
……
女儿 李雯
2006年夏
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路
2006年7月初,各中小学相继放假。一个炎热的下午,记者在太原市第四十三中学,见到了写这封信的女孩儿―――李雯(本文使用化名)。
和其他16岁的女孩一样,李雯也洋溢着难掩的青春与活力,只是眉目间透着一点淡淡的忧郁:“写这封信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最后会让妈妈、让同学的家长都这样感动。当时只是希望能借助这张薄薄的纸,把自己想对妈妈说却一直没机会说、也不敢说的话,告诉她。”
李雯从小就对数学的加加减减很头痛,上了初中,面对复杂的公式、概念,更是感觉到没有头绪。在小学时就曾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她,却从小就因为偏科而被归入差生的行列。面临中考,李雯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希望,就是考上一所重点高中、将来上大学,她也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尽管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并不感兴趣的理科上,但一次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却好像在嘲弄她的决心。母亲沉甸甸的期望和常常不经意间的责备,都使李雯的压力越来越大。她告诉记者,对将来的打算,她还没时间仔细规划,只是简单地希望能够继续学习、继续写作:“不是不想走上高中、考大学这条路,只是觉得这条路可能并不适合我。”
刘春华是李雯的英语老师,也是她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话语中明显能够感觉到她对这名学生的喜爱:“她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天赋,不仅语文、英语等科目成绩好,而且口头表达能力很强。”刘老师说,李雯在班里担任着班长,得到老师的好评,也得到了同学的信任。班里大大小小的活动,李雯不仅是组织者,更是主力队员。班里有同学病了,不用老师提醒,李雯会安排得很周全――组织同学去看望,帮着补课。
一直让老师很放心的学生,现在却让老师感到一丝忧虑。“以她目前的理科成绩,可能连考取一所普通高中都很勉强”刘老师不无担心地说,“如果一味要求她考高中,并不宜于她将来的成长和发展。”作为一名有多年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刘老师认为,上普通高中、考大学,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适合的万能模式:“我们更应该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为他们选择最适合他们每一个人的路。”刘老师也建议一些家长,不要在按照自己的期望给孩子设计将来的时候,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特点和他的兴趣所在。
在刘老师所教过的学生中,李雯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像她一样偏科的学生大量存在,却往往被家长们忽视。刘老师告诉记者,一提起偏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不好好听课、不用功学习等,其实不然,产生偏科有很多种原因。例如,很多孩子从小就对语言、数字等不甚敏感,因此在学习上,即使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最终也只是“事倍功半”。
妈妈 给予的总是压力
2006年7月14日,连续打了四个电话,记者才联系到李雯的妈妈。她是太原市某派出所的教导员,工作非常繁忙,早出晚归更是家常便饭。往往李雯早晨刚起床,妈妈已经匆匆出门,晚上李雯入睡了,妈妈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两个人总是没有时间能坐下来好好聊聊。
“我工作太忙,她爸常年在外,更不常回家,所以我一直很严厉地管束她,不让她做这做那,希望她能按照我的思路来成长,但从来不试着去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总觉得在生活上给她提供最好的条件和环境就足够了,她就应该好好学习。没想到忽略了她内心的想法和难处,在家长会上,听着女儿写给我的信,我的眼泪一下就控制不住了……”提到李雯的学习情况时,妈妈沉思了许久。
为了让李雯的理科成绩有所提高,妈妈请过家教,辅导书更是买了无数,可就是效果不大。李雯还有个哥哥,现在在澳大利亚读书。“因为她哥哥很优秀,所以,我不由自主地总会拿她和哥哥比较,提醒她要像哥哥那样用功,才能出人头地,才能有出息!尤其是在她犯错的时候,更是要强调她哥哥的出色和懂事。有时候甚至还要责骂她的不争气。现在想起来,这些都在女儿幼小的心里种下了阴影,我们从不曾看到她的成绩,永远给她的都是压力,孩子也太不容易了。”
专家 “短木板”牵制成长
2006年7月12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谭克俭。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逐渐凸现出来,他们渴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了解这个世界。所以,对于喜欢的课程,会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而不喜欢的课程,则会表现出较大的反感。对部分课程从没兴趣到不喜欢,再到反感……最终成为知识上的“跛脚者”。
生活中有个关于木桶原理的故事。一个木桶能装下多少水,关键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尽管说“术业有专攻”、“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一技之长,也可以努力在社会上生活得很好。但是,在目前这个应试教育盛行的年代,没有一个孩子可以只凭擅长的一两门功课,就能在社会中立足。偏科会给他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毕竟,天才型的孩子还是少数。
作为家长、老师,也要尽快采取措施,“会诊”孩子的偏科问题。首先是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了解她学习过程中对某些课程反感的原因。其次,对症下药,不妨和孩子一起学习这些不讨人喜欢的课程,共同提问,共同进步。
“我不希望应试教育把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都抹杀了,也不愿意看着孩子因为没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只凭那些少得可怜的特长和兴趣,被这个社会淘汰。”结束采访前,谭老师意味深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