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321―379,一作303―36 1,又作307―365)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因与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工书法,早年从卫夫人(铄)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其书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雄强多变化,为历代学书者所宗尚,影响极大。书迹刻本甚多,散见宋以来所刻丛帖中。行书保存在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内最多。草书有《十七帖》等。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等帖。
教子故事
王羲之为官清正廉明,爱护百姓,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也是非常严格的。
有一次,王羲之与好友许玄度到奉化一带采药、游览。住在一个小客栈里,听到当地有兄弟俩为夺资财,动辄斗殴,以至杀人,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
王羲之看了处决榜文后,脸色沉重,若有所思地对许玄度说:“此二子残忍如此,不知我后辈日后如何?”回家后他把儿子们叫到跟前,将这一耳闻目睹之事,详详细细地讲给儿子们听。随后命家人拿来文房四宝,工工整整地写下了“敦厚谦让”4个大字。
儿子们不知今天父亲所写这4个字的用意,纷纷要求解释。王羲之语重心长地说: “敦厚者,庄重朴实也;谦让者,厚人薄己也;为人处世,以德为本,人和为贵,遇事应退让三分。你们可记得‘让枣推梨’的故事吗?”
“我们记得,去年您老不是讲过嘛!”儿子们齐声回答。王羲之微微一笑,说: “对,你们要学王泰让枣、孔融推梨的精神,有一味之甘,分而食之。兄弟之间,本同血肉,情如手足,要和外睦内,敦厚谦让,才得光前裕后。若如彼等逆畜,则人所不齿,遗臭万年。切记,切记!”
然后,王羲之叫儿子们把“敦厚谦让”4个字拿去临摹,并要儿子们每人每日临一字,每字写5遍,要求儿子们将4个字牢牢记在心中。 后来,王羲之的儿子们在严父的教育下,个个虚心、勤奋、节俭,成了有用之才。大儿子王献之写得一手好字,在当时和后代影响很大,与王羲之齐名,历史上并称为“二王”。
育子点拨
王羲之的教子用心可谓良苦!他将从外面看到的真实的事情讲给儿子们,以警示他们为人要敦厚谦让,并写下“敦厚谦让”这4个大字,让儿子们临摹,以使其将此训导牢记心间,又再三告知:只有敦厚谦让,和外睦内才能光前裕后,否则将遗臭万年。
在某报刊上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位老先生懊悔地说: “儿子小时候就十分调皮,有时爬到邻居家屋顶把电视机天线拔掉,有时跑到房间里面放鞭炮,而我又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平时工作也很紧张,所以一见到儿子这些荒唐的行为就狠狠地打他骂他。”老先生又说,小孩子调皮是好事,但作为家长应该加以引导而不是粗暴压制,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需要呵护的。他说现在看到别的家长打骂孩子他都忍不住要阻止。
这位老先生的儿子曾经是一个有很大抱负的人,曾经立志要上国外名牌大学,但现实是他的学习成绩总处于下游,他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在农村念初中的时候又经常受到小痞子的敲诈威胁,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回到家中,父亲迎接他的总是劈头盖脸的打骂。慢慢地,他的心灵开始封闭,直到外人无法走入。
其实孩子都是有幻想的,关键看怎么引导,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击。那位老先生的儿子经常买很多的书但从来不看,要学电脑可是只学会打字,要做生意可是又差点落入传销的骗局,还买来不少彩票的书研究,可是没有一点效果。对于儿子的这些幻想,老先生的态度一直是“粗暴地打击”。老先生眼含泪花地说: “现在想来这样做是不应该的,这些孩子比谁都更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啊!”
从孩子懂事开始,就表现出对周围人的评价的高度敏感。此时父母的道德水准显得格外重要。父母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对孩子肯定与否定、赞赏与惩罚,会使孩子将其逐渐内化为某种道德情感,对自身的言行或者产生自尊心、正义感、自豪感,或者产生自责、内疚、悔恨等情绪。如果父母引导失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打下扭曲的烙印,便会使孩子产生错误的道德评价,混淆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进而产生越轨行为。从小开始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会受到周围人的表扬,什么是坏的,是会受到谴责的。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准则。
教子小径
1.将生活中或反面或正面的事情讲给孩子听,从而给孩子指出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
2.适时地强调一些做人的基本准则,比如友善\谦虚等等,使孩子内心受到良好的影响。
教子名言
要修养被尊敬的人格,需经过长时间的被信任,但人格破产只需要做错一件事。 ――王永庆
要想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应当应用自然的禀赋和实践,此外还宜于从少年时就开始学习。 ――普罗塔戈拉
谦让是身体的良心。 ――巴尔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