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卢勤开出家庭教育五大秘方(上) 名人家教

  央视《面对面》播出节目《专家卢勤开出家庭教育五大秘方》,以下为节目内容。

  千万个家长面临的矛盾,

  卢勤:今天当家长真烦

  千万个孩子面临的苦恼

  卢勤:今天当孩子真累

  卢勤:很多父母和孩子已到了势不两立

  她是孩子们的知心姐姐

  她用行动挑战传统家庭教育观念

  卢勤:成长比成绩重要

  家庭为何遭遇家庭教育的风波

  迷茫的家长 失落的孩子

  卢勤走进《面对面》为天下父母开出家庭教育的五大秘方

  卢勤:1948年生于北京,20岁赴吉林省插队;34岁起担任《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主持人,52岁创办《知心姐姐》杂志,她个人撰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图书销售超过300万册。

  最近,一场由南京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市民学堂系列讲座吸引了一千多名听众,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从其它城市赶来听讲座,这位主讲人就是曾经影响过两亿多孩子的家庭教育专家――卢勤,卢勤是《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的主持人,这次讲座的全部内容都来自她的新书《告诉孩子你真棒》,这本书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书中讲述的家庭教育的问题引起很多家长的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纷纷找到她咨询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记者:你的书,你的栏目,乃至你本人,为什么会那么的受家长们的关注和孩子们的关注?

  嘉宾:因为我提的话题是他们所关心的话题,我说的问题是他们正在发生的问题,所以我现在的感觉,今天当孩子真累,今天当家长真烦,今天当老师真难。

  记者:会不会因为你做这一行,所以你会把这个问题自觉不自觉放大?

  嘉宾:你知道现在找“知心姐姐”来倾诉的这些孩子和父母,也已经到了一种很多父母和孩子都势不两立,别以为事情没有发生它就不存在。它天天都存在着。

  卢勤在她的书中指出了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列举了大量的事例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个案件触目惊心,那就是2000年发生在浙江省京华市的一起杀人案,这件当时震惊全国的案件发生在一个17岁的少年身上,这个名叫徐力的少年在家中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卢勤作为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的主持人到少管所看望徐力。

  嘉宾:见了徐力,我当时就挺震惊的,如果不是戴着手铐,我怎么也想象不出这个孩子能把他母亲打死,

  00:24:31:24

  记者:徐力杀母的事件,当时我也去做过采访,但是到今天我也没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嘉宾:他说我跟我妈妈感情不算太好,我们家有两居室,我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但是我在家里没有一点秘密,我们家没有一张桌子是带锁的,我写的日记放在桌子里妈妈可以随便翻看,看着不顺眼就打我骂我。有一次我写的我和同学去溜冰了,妈妈知道以后把我狠狠打了一顿,笤帚都打断了,以后我再也不写日记了。妈妈对我的希望就是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至少要考浙江大学,都考不上,我虽然是一个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学生,可是我是这个班倒数第四名的学生,妈妈有个同事的孩子是我们班前三名的学生,每次考完试妈妈总是拿我的成绩跟那个孩子比较,总是说你怎么那么笨呢,别人能考前三名你怎么考不到,你是猪脑子啊。他说当时妈妈那种指责就让他内心里特别反感,他觉得他非常尽力,但是父母对他要求非常高。

  徐力的案件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在猜测徐力杀母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作为家庭教育专家的卢勤听完徐力的讲述之后,她在书中这样描述当时自己的心情:当我走出看守所的时候外面下着小雨,我的脸上一直流着热泪,内心里特别不平静,我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爱和恨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正是过高的期望扭曲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扭曲了一个孩子善良的心,使他走向了极端。

  记者:望子成龙也没错。

  嘉宾:首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然后才能成功,他没有做人这一个基础,这个龙是飞不起来,

  记者:但是从小他妈妈就是这么教育他的,也不是第一次骂孩子。

  嘉宾:就是非一日之寒了,从小到大一直积聚在心里的一种,从开始不满到后来仇恨,到最后就产生这种暴力了。有时候心里压抑的孩子特别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他不知道怎么去发泄他心中的不满。

  记者:但是徐力妈妈管教孩子所做的方法,她的心情都是大多数家长都在做的。

  嘉宾:是的,因为徐力这个孩子太内向了,他妈妈有的时候下班以后情绪不太好,徐力说跟他妈妈说句话,妈妈说你甭理我烦着呢,所以他们家没有声音,因为他爸爸也不在,他爸爸一周才回来一次,他本来可以出去打球儿,打球儿也可以宣泄,但是他妈妈不让他打球儿,

  记者:那你说他妈管的不对吗?

  嘉宾:他妈管的不对,他妈对这个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太不关注了,他孩子也需要尊严啊,他妈妈那种管教让孩子尊严荡然无存啊,

  记者:但是我们为徐力来辩解的时候,你不觉得对家长不公平吗,对他妈妈不公平吗?

  嘉宾:不是,由于他妈妈对他心理健康方面长期忽视,所以他等于是面对这些矛盾他没有一种解决的方法,他就走向了极端。

  记者:但是他妈妈所有的管教,他也应该明白出发点都是善良的。

  嘉宾:对,是这样的,所以他现在很后悔,事发之后他非常后悔。

  记者:这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他的普遍性在哪儿?

  嘉宾:我们就要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为什么会产生极端,那其他在孕育的那些问题是不是应该得到关注。

  记者:那是愿望不对呢,还是手段不对?

  嘉宾;愿望和手段都有问题,爸爸妈妈对他只有一个希望,考大学、考重点、考名牌,他其他的成就感全没有。

  卢勤把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归纳为5个方面,其中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家长对孩子普遍存在过高的期望,她认为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最终带来孩子的无望。

  记者;为什么会是过高的期望?

  嘉宾: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一件事情,有一个孩子有一天打电话打到我的办公室,说我是全校最自卑的学生,我说你的成绩不好吗,第六名,我说那很不错,她说你不知道,我内心世界里是非常自卑的,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就让她要考一个重点大学,她说我也很努力但有的时候就考不好,爸爸妈妈就气急败坏就打她,她说有一次最恐怖的是爸爸把我的裤子扒掉,拿了皮带的铁头打我的腿,打出了血妈妈却捂着我的嘴不让我哭,我现在想起来浑身都颤抖,后来我考上这个学校了,妈妈特高兴,妈妈觉得她很成功,她到处跟别人说我女儿特棒,考上这学校了。后来她上了这个学校以后她特别自卑,她把自己保护起来不跟别人交往也不理睬别人。

  记者:但是过高的期望有什么错呢,所有的父母都看重自己的孩子,

  嘉宾:孩子是这么个特点,蹦一蹦能够着他就继续有希望,老够不着他就累了,他就没希望了。

  记者:那孩子生下来以后,做父母的不会希望我的孩子没出息。

  嘉宾:你说什么是出息,当大官是出息还是当厨师是出息,只要能尽力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就叫有出息。

  记者:那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当兵我就希望他当将军,他当厨师我就希望他当最好的厨师。

  嘉宾:但是你的孩子是不是适合当厨师、是不是适合当士兵。

  记者:达不到这个目标,难道说这个目标本身错了吗?

  嘉宾:这是说你有目标还是孩子有目标,这孩子自己要有目标,孩子自己的成就感来自自己的目标,不是来自于父母的目标啊

  记者:但是孩子的目标从哪来?不需要父母的引导吗?

  嘉宾:孩子的目标是在体验中获得的那种感受,他从小成功到大成功,他第一次获得的小成功、一种小小的成就铸成了他走向成功最后的目标,但是他没有成功的感受他怎么能有目标呢。

  记者:你能不能给家长一个原则,我们对孩子的未来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期望才是适度的。

  嘉宾:我觉得父母要想清一个道理,你到底要什么,所以我跟很多父母说成长比成绩重要,这是我给他们的一个忠告。

  记者:那很多家长的逻辑是没分就考不上学校,考不上学校他就可能找不到好的职业,这也是现实。

  嘉宾:是这样的,但是考上学校难道他就成功了,我刚才举的例子就是一个,已经考上学校了,好像爸爸妈妈认为达到理想了,实际上她的内心世界依然是一片昏暗。所以我觉得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兴趣和他的成就感,怎么在学习中能够有成就感,这样他对学习就永远保持一种兴趣,不要逼他,人为别人做事总是非常被动的,人要为自己去做事,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很愿意学,考试我很有感觉,这个孩子就是积极向上的,所以我觉得父母不要让孩子产生一种代替你去实现你的梦想,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种补偿心理,我们小时候没得到的、我们青春的时候没得到的让孩子去得到,

  记者:你的意思是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是不应该是父母理想的补充?

  嘉宾:对,你总结的非常精彩,就是这个意思,他只是你的一个生命伙伴陪他走一程就够了,他将来干什么是他自己的事情,别管那么多,也不要管他一辈子。

  卢勤指出,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第二个误区是家长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她认为现在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对孩子过度保护最终会带来孩子的无能这一严重的恶果。

  记者:孩子生下来就是需要保护的,或者18岁之前父母都有监护的义务,为什么会说过度的保护?

  嘉宾:过度的保护就是说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替他做了。

  记者: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吗?

  嘉宾:比如说衣食住行吧,今天父母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什么都替孩子干,你的任务就是念书,一切事都我干,我带孩子去夏令营,有一个很小的孩子看着一个煮鸡蛋发呆,我说你不爱吃煮鸡蛋吗?爱吃,我说那你怎么不吃呢,这鸡蛋跟我们家鸡蛋长得不一样,我说你们家鸡蛋长得什么样啊?我们家鸡蛋是白的、是软的好咬,这鸡蛋太硬咬不动,我一问这孩子,从小从来没有看到过家人煮鸡蛋、剥鸡蛋的过程,都是摆好了切成四块放在面前吃。


亲子教育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