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身边那些生二胎的家庭,若是生了一儿一女,那是最好不过了,说是凑成了一个好字。若是生了俩儿子,那旁人一听就得咧嘴,表示倍感亚历山大。若是生了俩女儿,那旁人则一脸轻松兼艳羡。
这跟中国人的传统嫁娶习俗有关。因为大多数父母养儿子都得操心买房子娶媳妇等等,活生生的“建设银行”;而养女儿则只需要坐等收彩礼就好了,省心,因此被戏谑称为“招商银行”。
虽然现在年轻父母观点有所转变,但对于养育男孩女孩还是有偏见的,比如认为男孩更熊女孩更体贴,养男孩更累养女孩更轻松。
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来对这一个话题进行一个深度探讨。
▋女性荷尔蒙让女孩和男孩不一样
因为女孩身上有卵巢,所以出生以后,女性荷尔蒙分泌到两岁,而且浓度跟青春期是一样的,而男生只分泌到八个月就停止了。因为女性荷尔蒙的关系,所以女孩比较容易注意到面部表情,女孩语言能力发展得好很多,女孩更容易注意到细节。
在很多行为方面,女孩和男孩的差别都很大,这是大脑的关系。
在幼儿园里,女孩比男孩几乎要早熟2年。同样是4岁,女生跟老师说,“刚刚那个男生怎么怎么样了”把他做的坏事全部讲出来,说得条条有理,头头是道。可是男生呢,可能只会说“你,你,你……”连话都说不清楚。
六年级以前的班长一般是女孩,口齿伶俐,做事可靠,可是中学以后,就多是男孩,因为成长的曲线换过来了。
到了高中,女孩回家后,会跟妈妈说,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什么事,谁讲了我的坏话,哪个老师冤枉了我,她会愿意和父母分享这些事情。男孩呢,回到家妈妈问,“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事。”他就说“还好”,再问他,他说“不知道”,说话不超过3个字。男孩情绪不好的时候,是会生闷气的。
女孩失恋,打电话给她的同学,讲我对这个人这么好,可他辜负了我,他怎么怎么样,把我甩掉了。半个小时之后,挂掉电话,拨打另一个孩子的电话,同样的话一直讲,不过在讲的过程中,她修改了言辞,从这个男的如何对不起她,把她甩掉了,到这个男的一无是处,我把他甩了。然后挂掉电话,去做别的事情了,情绪处理完毕。
虽然男孩处理情绪的速度比女孩要快很多,但父母们还是需要教他用语言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换句话说,不管男孩女孩,我们都需要教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并用语言表达等更好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样做的意义还在于,提升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一个能够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会和别人共情的孩子,发生社会冲突的可能性会降低很多。
▋对男孩和女孩的教养应该有所区分
因为男孩和女孩的大脑发育的差别,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也需要有所不同。因材施教,让他们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孩子才能发展得更好。
我举个在美国的例子。
美国的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你爱看什么书,老师随便你,因为说话是个本能,阅读是个习惯。一个孩子放到正常的环境里面,他就会说话,可没人教他阅读,他就是文盲,因为阅读是个习惯。所以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要把孩子引进阅读的门,他爱读什么书,老师都随他去。可是三年级以后,老师就说,有很多的好书,不管你喜不喜欢,都必须要读。然后我买了格林童话给我儿子看。可他就不肯看——那个时候(1983年),还没有这些男女大脑不同的实验。
我说:“买来了,怎么不看呢?妈念给你听。”念到一半,他跑掉了,我就把他抓回来,他说:“妈妈,那都是假的,没有公主王子这回事。”男生就不要听虚假的故事,他喜欢的是自己动手做,怎么样做飞机,怎么样做炸弹。在这个方面,男孩和女孩真的有很大的区别。
而儿子的老师就比较有经验,他知道男孩女孩喜欢的东西不一样,可今天我一定要让他读这本他不喜欢的好书,那怎么办呢?他给男孩女孩布置不同的作业。
七年级的时候,一开学老师就把我们找去,跟我们说,我们这学期要读14本书,有一本就叫做《苍蝇王》,据我20年的教学经验,我知道男孩和女孩读完这本书之后写出来的报告是完全不同的,不同到你不知道他们是在看同一本书。
我们家长都觉得不太可能。老师就解释说,你们不知道,女生就拿两张纸密密麻麻地写道:“……这辈子看不见妈妈了,衣服破了……谁又嘲笑我了……”讲很多心里的话。可同样的故事,男生就写了半张纸:“一群小朋友费劲心思到荒岛都死光了。”没了。所以老师说,为了使男孩把这本书读进去,他出的作业是不同的,叫我们家长不要怀疑他偏心。
老师的观察力是真的好,因为美国的孩子不让买书,他们每个学期从图书馆把书借回家,不能用圆珠笔写,只能用铅笔写,学期末了再用橡皮擦掉,弄干净还到图书馆,下一届的人再用。
我儿子就去图书馆把14本书都抱回家了。我果然看到,就像老师说的,他把书打开,看主角是谁,然后翻到后面去看死了没有。如果死了中间就好看,怎么死的,如果没有死,就怎么也读不下去。比如那本《小妇人》,他就怎么样都读不下去。他跟我讲:“妈妈我替你洗厕所,你帮我念。”我说:“你怎么到这样子的地步了?”他说:“你不晓得,四个女生,连他妈妈五个女生,从头到尾什么事都没做。”
男孩和女孩是真的很不一样,所以会教书的老师会找出他们不同的地方,然后给他们布置不同的作业——因为作业不同,他读书的偏好就发生了不同,这样让不同性别的人都能把同一本书读进去。同样地,我们家长也需要知道男孩女孩大脑里的差别,要知道他们喜好的不同,然后就其长处去教孩子。
男孩比较喜欢主题和情境的东西,女孩对细节的感性的东西比较敏感。
我们要知道男孩和女孩大脑里的差别,就其长处去教育他/她。▋与其花很多钱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不如培养你的媳妇
现在的家庭,都喜欢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想以此来提高孩子的能力和成绩。但其实,我想说,与其花很多钱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还不如培养你的媳妇。
在地铁上听到一个妈妈在训斥儿子,虽然是下班时间,车厢拥挤,但是母亲声音很大,大家都听得见,大意不外是“我这么辛苦赚钱,你不好好读书,花了这么多钱补习,怎么考试还是这个烂分数!”大概分数实在太烂了,母亲动了气,就骂孩子:“你实在笨得跟猪一样。”想不到原来低头挨骂闷不吭声的孩子突然爆出一句:“如果我是猪,那你就是猪妈!”大家哄堂大笑,孩子一看闯了祸,一溜烟逃到别的车厢去了,留下母亲愣在那里。
实验证明,母亲的智商决定孩子的智商。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找了107个低收入家庭,针对孩子作特别的辅导。从4个月大起到小学三年级为止,提供语言发展及拼音识字技巧的介入性训练,然后追踪这些孩子到21岁时的表现。
结果发现,一开始时,介入组(经过辅导的孩子)的表现优于对照组(无介入,即没有专门训练的),越早参加这个“介入”计划的孩子在学业、智力上的表现越优越,开始阶段介入组的大大超越无介入组的;到12岁时,仍然明显,介入组的孩子平均智商为94分,而未介入的平均只有88分。但是随着年龄继续增加,介入的效果开始减少,到15岁时,介入组只比对照组多4.1分。当实验者把别的因素都分离掉后,发现母亲的智商因素居然比参加计划的长短更能解释孩童的表现。母亲的智商可以解释12岁时介入组和对照组儿童学业差异的25%,而参与介入计划的早晚只能解释3%到6%的差异。
除了智商的遗传,上面的实验还有一个结论:母亲的个性,不管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居家环境所造成的,对一个青春期孩子的影响力都超过早期的介入计划。如果母亲好、父亲不好,孩子不太受影响;但是父亲好、母亲不好,孩子就变坏了。所以联合国不断提倡女童的教育,因为你教育一个男童,教育的只有这个男童;但是当你教育了一个女童,你是教育了整个家庭和下一代。
所以,我们要更重视对女孩的教育。我们一向说,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个伟大的女人,这个研究只是更肯定这个看法而已。我们不要妄自菲薄,小看自己的孩子,找出他的长处,肯定他,他以后会十倍来报答你。
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妈妈都是影响他/她成长的关键人物。所以,我们做妈妈的尤其需要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