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三大误区,你中招没?每天问这4句话,让孩子与众不同

家庭教育三大误区,你中招没?每天问这4句话,让孩子与众不同

前两天,朋友向我诉苦:为了教育好6岁的儿子,她读了不少育儿的书,却发现儿子越来越难管。“都说要跟孩子做朋友,可是我都快成他的保姆了,朋友还是没能做成,我该怎么办?”

我问她:“你平时怎么跟他做朋友的?”

她回答,她平日里基本都会满足儿子的需求。只有在儿子不听话或者惹祸后,她才会训斥儿子几句。“可每次训斥过后,我想起书里的话,就觉得过意不去,怕给他留下什么心理阴影,又变着法子哄他开心。就是这样,也还是不行。”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我说。

朋友们,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困惑?与孩子做朋友,你觉得我的这位朋友做法对不对?

家庭教育三大误区,你中招没?每天问这4句话,让孩子与众不同 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

如今,育儿、家庭教育类书籍可谓名目繁多,但也良莠不齐。不少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是说,只从某一方面出发来考虑事情,却没有统筹、兼顾到全局。加上如今的年轻父母,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就受到长辈的百般照顾,如今也没什么家庭教育的经验,导致不少年轻的父母,在管教孩子方面,经常会陷入一些误区。

总体说来,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存在三大误区。

其一、就像我的朋友所做,糖果+说教,搞双重教育政策。

孩子听话时,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有时候为了故意讨好孩子,父母甚至会额外地给孩子买很多礼物。结果,父母把这作为自己爱孩子的证明,孩子则觉得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都是应该的。

一旦孩子不听话,或者违背了家长的意愿,父母轻则训斥,重则打骂,还会大道理讲一大堆。更有甚者,就像我的朋友那样,过后因情绪平抚下来,觉得对不起孩子,怕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还会主动跟孩子“认错”,并通过看电影、送礼品、卖东西等来补偿孩子。

这样,就造成了双重教育政策,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特别是训斥孩子后,马上又来个态度大转弯,回头再哄孩子,会潜移默化地让孩子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而是大人们反应过度了。其结果就必然导致“孩子听话,母慈子孝;孩子调皮,鸡飞狗跳”的现象。

其二、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或母亲)缺席,甚至双双缺席。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是要挣钱养家的;母亲则是家庭的避风港,要相夫教子,营造和谐家庭氛围。这就导致中国家庭容易陷入一个教育误区:带孩子是妈妈的事儿,父亲从来不管不问。更有甚者,连妈妈也借口工作忙,而让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进行隔代培养。

但真正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全方位的、大家齐心协力来完成的。孩子的成长,也需要长辈的共同付出,父亲的坚强和刚毅,母亲的温柔与善良,都是孩子成长的养分,缺一不可。

其三、父母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甚至争吵不断。

这是一种相对来说更为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父亲和母亲本就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家庭,接受过不同的教育、个人经历也不同,导致教育理念肯定不能完全一致。比如,有的家庭,父亲重视教育,母亲则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要求那么严格;有的家庭则相反,母亲要求很严格,父亲则觉得无所谓。这就导致一个奇特的现象:父亲(母亲)这边刚刚训斥了孩子一顿,结果孩子跑到母亲(父亲)那里抹眼泪,又会换来一顿安慰,更有甚者,母亲(父亲)还会去找另一半,为孩子打抱不平。

有多少家庭纠纷,是因为教育孩子的冲突而引起的!

家庭教育三大误区,你中招没?每天问这4句话,让孩子与众不同 避免误区,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本质

三大误区,其实在不少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些误区的危害,就要注意避免掉进这些误区。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本质呢?我觉得,真正的家庭教育,自然不是单纯让孩子快乐成长这么简单,我们还要从内心里真正树立这些信念——

1、确定自己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才,而不是对社会无用的人。

身为父母,不仅要明白这一点,更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样,在孩子无理取闹时,你才会横下心来严加管教;这样,在孩子抹泪装可怜时,你才不会心软百依百顺;这样,在孩子调皮捣蛋时,你才会耐心纠正,不轻易放弃。

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并成为精英,一定要经历很多磨难,一定要学习很多知识和技能。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人才,而不是对社会无用的寄生虫,这就需要我们凡事从长远来考虑。

就像《战国策》中所触龙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我曾有个非常厉害的前同事,业务精湛,事业心强,是众人眼中的职场佼佼者。但他也有苦恼。他最大的苦恼就是,以前一直把心放在工作上,疏忽了对孩子的管教,结果导致孩子走上歪路,初中毕业就再也学不进去,连高中都没考上。如今想起来,他都后悔不已。

我曾跟他谈过这个话题。他后悔的是,当初孩子读小学时,他本可以每天接送,却借口工作忙没时间,把孩子送到了寄宿学校,这样自己轻松了,可对孩子来说,家庭的温暖却对他关上了大门。读初中时,孩子就提出来,不想再读寄宿学校了,想就近找个初中读,自己也不用家长接送。可我这位同事却觉得,即便不用接送,也还要做饭,且孩子跑来跑去也比较危险,路上有安全隐患,就拒绝了,还是让孩子读了寄宿学校。

“结果,上到初三时,班主任就一定要我把孩子接回来,说在学校管不了。我恳求了大半天,才算是勉强让孩子读完了初中。”他懊恼地说。

2、多为孩子的成长考虑,要学会放手。

同样的,这句话也应成为家长心中的一根弦,时刻提醒自己。这样,无论你在什么情况下,对待孩子都会有一个更加理性的态度。

我的另一位朋友,与上面事业心强的那位前同事相比,则犯了另一个极端。他很疼爱自己的女儿。从小到大,他的女儿总是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他自称在家里,女儿最大、老婆第二,他第三。结果,女儿读小学时,就有不少老师反映,孩子的团队意识很差,动手能力也很差。班上搞大扫除,同学们扫地的扫地、洒水的洒水、擦黑板的擦黑板,唯独他的女儿坐在自己座位上,不知道干什么好。

当他得知这一结果后,他才意识到,培养孩子不仅仅是让她快乐、无忧无虑地成长,更重要的是让她成为有用的人。从那以后,他有意识地改变对待女儿的态度,慢慢地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结果,小学毕业时,女儿就给他拿回来一个大大的奖状。

3、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共同成长。

这是很多家长,特别是母亲们容易忽视的问题。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处处严格要求,任凭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目的就是让孩子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完成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

但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区。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最好的老师,意思并不是说父母能教会孩子多少知识,而是说,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你的能力如何?在面对问题时是如何处理的?对待他人如何?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

我们要常说,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我们自身都不为未来努力,遇到苦难就轻易放弃,又怎能指望孩子会努力,遇到困难也迎难而上呢?

因此,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努力,一起成长。

家庭教育三大误区,你中招没?每天问这4句话,让孩子与众不同 每天4个问题,让孩子与众不同

说了这么多,不少人可能会问:道理谁都懂。问题是,如今社会竞争这么激烈,生活压力这么大。为了挣钱养家,不少父亲在外已累得不行,回到家中哪还有精力教育孩子呢?

当然,母亲们也一样。大家照样在外上班,挣钱养家,凭什么爸爸回到家中可以啥事不做,妈妈就一定要既做饭又带孩子呢?

这个问题很好。其实,我也反对单纯由一个人来带孩子。最好的情况是,父母一起管教孩子。那么,在外忙碌一天的你,回到家中,如何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4个简单的问题,就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后与众不同呢?

答案也很简单。下面,我就为大家揭晓。

我有一个在职场上表现平平的同事,但一说起他的儿子,大家都投来既艳羡又敬佩的目光,觉得他才是人生赢家。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儿子自小学习就很好,不仅考上了名校,现在还成了硕博连读的高材生,据说还在读书期间就开始大把挣钱了。

那么,他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一次,他跟我透露了秘密,其实很简单——

每天回到家中,他只问孩子四个问题:

1、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吗?

2、你在学校表现怎样?受到表扬了吗?

3、今天在学校有什么收获?

4、有什么需要爸爸帮忙的吗?

一般情况下,他和孩子的交流就限于以上4个问题,全部问答完毕,大概花费10分钟时间。是不是很简单?看似简单,却有着深刻的道理。

第一个问题,是让孩子养成及时反馈、归纳、整理的习惯。每天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好事,什么不好的事情,什么值得说道的事情?每天晚上总结一下,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孩子会受益终生。

第二个问题,看似是提问,实则是激励。让孩子自己回想白天的表现,受到过老师、同学们的哪些表扬或好评,这其实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哪些是好的,应该多做,哪些是不好,尽量不做,或者少做。

第三个问题,则是帮孩子回忆当天具体学到了什么。两个人在交谈中,实际上让孩子把自己所学知识,提纲挈领地复述一遍,以巩固加强记忆。

第四个问题,一方面是提醒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亲只能向他提供帮助,却无法替代他学习,另一方面也明确表达出“爸爸很关心你,愿意帮助你”。

因此,4个简单的问题,却充满了智慧,也深刻地表达出父亲对孩子的爱。如果你觉得有道理,今晚就操作起来吧!如果你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不妨在评论区里说一说,大家一起为了孩子的成长,努力加油哦!

家庭教育三大误区,你中招没?每天问这4句话,让孩子与众不同

家教误区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