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出自优秀父母之手,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如果能避免孩子走进教育的误区,就是使孩子避免走进人生的误区。当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学会了孤僻;当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学会了叛逆......
我们对1000个家庭做一番调查,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证实了家庭确实影响到我们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一般人的是非观念混淆不清。而建立生活的是非观念最好的办法,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以身作则。因此,作为教育孩子的父母,必须小心检视自己的行为。
在这1000个样本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父母的“通病”,也就是家庭教育的误区,在此罗列给大家。
误区一 管孩子要吃的,孩子给的时候又不吃
有些父母带孩子的时候,为了增加与孩子间的互动,经常喜欢逗孩子玩。比如,看到孩子吃东西,常常会说:“给我吃一口。”孩子经过思想斗争,真的给她的时候,又说:“我不吃,逗你玩呢。”
父母错误的以为这样逗孩子,可以让孩子更聪明,其实这种方式是错误的。科学观点:如果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大人就要真的接受。
每次当孩子分享的时候,家人都是做做样子,哪天你真吃一口,孩子就接受不了。这种做法不但不会教出懂分享的孩子,还会让孩子变得自私和虚伪。
误区二 宝宝发脾气是情绪失控,一定要想方设法避免或阻止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发脾气就是不听话的表现,尤其是在朋友亲戚面前,会让他们觉得特别丢脸。所以每当孩子发脾气时,大人就立刻呵斥制止,防止情况“恶化”。
研究表明,小孩子的大脑发育是不均衡的,管理情绪唤起的部分要比管理理智的部分发育快得多。当情绪上来时,孩子尚不成熟的理智不能战胜情绪,这是非常正常的。
如果家长不能接纳孩子的情绪,不仅不利于亲子关系,也不能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其实,发脾气是孩子常见的一种表达与发泄的途径,父母对此不用过度反应和担心。并且,适当的发脾气对于宣泄宝宝的情绪和压力是有帮助的。
误区三 任何事情,都是家长主动教会孩子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误区四 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
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误区五 好的家庭教育来自于好的经济基础
好的家庭教育,一般人都会认为与家庭经济条件相关。认为家庭经济好,地位高,孩子的家庭教育一定就好。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家庭教育的好坏,与家庭经济和家庭的社会地位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我们只能说家庭经济地位高,经济条件好,为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是却不一定就有好的家庭教育。
那些家长社会地位高,家庭经济条件状况非常好,而孩子教育非常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有些农村甚至山区一些家庭经济不好,家长社会地位也不高的普通孩子,他们也有很多成长的非常优秀:无论是他们个人的素质,他们的文化成绩,还是他们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所做出的工作成绩,乃至后来他们对社会的贡献,都跟他们本来的家庭地位和经济条件不是对等的。
这就说明家庭教育跟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地位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只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相关,跟家长自身的素质有关。也就是说,影响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的主要因素,不是经济条件和家长的社会地位,而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家庭的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独特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