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在跟孩子的对话中!避开4个沟通误区

有教育专家说: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在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中。

大量亲子冲突问题,都因父母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导致。

试着做这样一个小游戏:

爸爸和妈妈一人站立,一人面对着对方坐在地下,仰视对方,试着说出各自的感受。

这其实是模拟孩子在面对父母时的感受。做过这个游戏的父母都如此反映:需要一直仰着脖子看站立的一方,觉得自己很渺小,对方给自己很大的压迫感。这很可能是孩子在面对父母时最真实的体验——我们的父母不只是在行为表现上高高在上地看着孩子,在心理上也是如此对待的。

通常,父母都觉得自己是权威、是家长,孩子就该听自己的,所以父母容不得自己被挑战、被质疑、甚至被忽视……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将孩子与父母置于不平等的对立面上,忽视或者是无视孩子的感受。

最好的家庭教育,在跟孩子的对话中!避开4个沟通误区 亲子沟通中,父母常采取的不当做法

1、心不在焉地听孩子说话

孩子在跟父母倾诉的时候,父母若是心不在焉,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一次两次,他可能会问你“你在听吗?”三次四次之后,等你再想听的时候,孩子已经不再向你倾诉了。

孩子的内心是很敏锐的,他可能还不会说话、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但他能感受得到父母的态度,也会在言行上有所反应。

2、过多提问与建议

比如,孩子心爱的笔被同学弄坏了,想找妈妈给点安慰的,但妈妈却左一个建议右一个提问,可想而知,孩子会更生气。

喜欢给建议是很多父母通常的做法,因为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比孩子懂得多、经历得多,总想让孩子少走些弯路,于是我们常一味地向孩子发问、给出建议、甚至指责孩子,父母的想法是好的,但导致的结果是孩子要么不思考、全盘接受父母的建议、没有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要么就是厌烦、叛逆,出现“你别管我”的情况,由此亲子交流宣告失败。

最好的家庭教育,在跟孩子的对话中!避开4个沟通误区

3、否定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小乌龟死了,伤心地找到爸爸:“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呢。”爸爸呢,安慰孩子:“不要伤心,不就是一只小乌龟吗?”“明天我再给你买一只去。”

孩子的原意不是想要另一只,而是想要倾诉他的感受、寻求理解来的,可父母明着安慰孩子、舍不得孩子伤心,事实却也在否定孩子的感受。结果是,孩子的合理情绪宣泄演变成了父母眼中不讲道理的无理取闹。

父母越是否定孩子的感受,越是叫孩子把不好的感受撇到一边,孩子越是陷入自己的世界不可自拔,反而越发伤心难过。为何父母不能去肯定孩子的负面情绪呢,比如就是共情一句:你很伤心……并且给孩子一个抱抱?在我看来,这是因为父母自己对负面情绪有敌意,很忌讳,甚至担心点明孩子的情绪,会使情况变得越发不可收拾。事实正相反,父母用恰当的词汇将孩子内心复杂的情绪描述了出来,会给予孩子极大的心理安慰,他会觉得父母认可了自己的感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反而得到了纾解。

最好的家庭教育,在跟孩子的对话中!避开4个沟通误区

4、过多的解释与逻辑分析

孩子想去碰家里那盆仙人掌。妈妈说:“不行不行,仙人掌有刺,身体碰到会被扎破、会很痛,你要给我记住……”于是孩子开始哭闹。

孩子有逆反心理。探索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一定还会偷偷找个时间,去碰一碰仙人掌。心理学上有一个保护性撞墙,针对的就是孩子这种心理,建议父母在允许孩子适度探索的基础上,让孩子接受自然结果的惩罚,如事先提醒孩子,“有刺,扎”,孩子仍执意要碰,再次提醒她:“轻轻地”即可。

点到为止,不给孩子机会让他跟父母叫上板,因为我们会发现,解释越多,孩子越是打蛇上棍。这时性质已经悄悄发生变化了:孩子不再专注于得不到的东西了(虽然他嘴上还不停地嚷嚷着),而是转变为与父母权威的抗争了:“你就得按我说的去做。”

从以上父母常见的做法中我们发现,否定孩子的感受,无异于火上浇油,反而让孩子感觉更糟糕。自然,孩子不会愿意听我们说话。

相反,若是父母愿意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认同孩子内心的伤痛,并愿意听孩子聊一聊他的困惑,这个过程本身就会给孩子极大的心理安慰,孩子也会更有力量和能力去面对他的感受和问题。


家教误区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