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与先生外出讲学,我的座椅后排是一家三口。孩子还小,上小学低年级的样子,应该是父母趁孩子暑假带他出来玩。
飞机尚未起飞,我已经感觉自己的座椅被孩子的小脚蹬了好几下。我于是转过头去对他们一家说,请不要踢我的椅子好吗?谢谢!
其实我这样客气地说一下,凭着固有的社会经验,我对该行为的停止并不抱有奢望。因为长期担任教师,知道这样的孩子,多半都是父母教育缺失的结果。
果然,不出所料,家长为了应付我而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你别踢”之类的话后,孩子继续踢。于是,我只好自己担负起教育的责任,特地吃力地转过身去,眼望着那个孩子,用音量不大但语气坚决的声音对他说:“你不能再踢我的椅子了,你一踢,我感到很不舒服。如果你再踢,我只好对飞机上的工作人员说,把你轰下去。”
我前一句用的是“软”的感化,后一句用的是“硬”的恐吓,因为我忽然在此时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一则国外因孩子捣乱导致一家被赶下飞机的事情。我无意赶他们一家下去,但是却希望借助此话对那孩子起到威慑作用。
哪知,我的软硬兼施根本不起作用,孩子也许感到有父母撑腰,只当没听到我的话,继续踢我的座椅。
忍无可忍的我按下了头顶上方呼叫空姐的按钮,于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发生了:空姐跑过来的一瞬间,我还没对她叙述完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对父母马上要求空姐给他们换座位,并且一脸嫌弃的样子。仿佛我是一个无理取闹的不可理喻的顾客,他们忍受了我很久。
从这件事看出什么问题?那就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与教育的缺失。
我为什么说是家庭教育的误区呢?因为我们现在的年轻家长,总以为自己很注意保护孩子的个性、积极性,但在有的地方已经做过了头,而有时又将个性理解错了。
孩子的个性需要保护固然没错,但是这应该以在公共场合“尊重他人,不影响、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不给他人带来麻烦与不便”为前提。
这一点,西方国家做得很好,我们的社会成员却向来不太重视。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损害公共场所的用品、霸占公共场合的东西独享等等,都时有发生,不要说孩子,很多成人都曾有这样的不当行为。
这个熊孩子的家长对孩子已经是“溺爱”,纵然孩子影响到别的乘客的休息,却误以为自己是发展孩子的个性,反而有指责我对于孩子过于苛刻的意思。我可以想见,他们平时在这方面一定将孩子纵容惯了,不然这个孩子不会出现“屡禁不止”的状况。
面对孩子这样的行为,父母或许还带着些许赞许,觉得自己的孩子能“保持自我、不为所动”,或者是觉得自家孩子无限尊贵在此体现。有句话说得好,你的孩子你不教育好,社会会教育他。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有可能被其他人狠狠地“教育”一番,方能吸取教训。
同时,这对父母将孩子个性的培养完全理解错了,个性培养应该是鼓励他遇到问题不畏艰难地大胆探索、不人云亦云,或者在发展自身爱好时遵循自己的内心等等。而不是指任由孩子影响别人、打扰别人,并且不仅不让他道歉,反而责怪别人不够宽容大度。
顺便说一下,我们的家长,在理应培养孩子个性的地方,其实反倒是专制的、带有强制性的,很多时候却又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过于有个性而离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走得太远。
我所讲的这件事看上去与我们的孩子在大学园区乱扔垃圾无关,其实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我不说社会责任感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也不说关于要保护环境的教育内容。
我只想说,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为人父母者,应该首先从自己做起,注意社会公德,然后教育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言行要以尊重他人的社会权利、不影响他人为前提。
这是一个现代社会有修养的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素养。假如每一个家庭在这方面教育到让孩子深入骨髓,我相信,孩子出门,既不会乱踢别人椅子影响别人休息,也不会乱扔垃圾影响环境、加重清洁工的工作负担。即使不小心做错、失误了,也马上会说“对不起”而加以改正。
我替飞机上的那对父母担忧,他们的孩子在公众场合影响了别人,他们不但不教育,反而让孩子感觉到这是别人太挑剔了,别人应该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包容他才对。那么,我想,他以后在公众场合的表现,一定会更加过分,直到受到必要的惩罚、为之付出应有的代价为止。
改变教育,从思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