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6个误区,你可能也错了

“家庭教育是一场修行”,优秀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家庭教育也是每个家长的挑战。

家庭教育的6个误区,你可能也错了

一下6个误区,千万不能踩。

别人家的孩子

以前我总是苦恼:怎么我有这样的一个孩子啊!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没怎么教育,就那么优秀?

但要小心,孩子从小对家长有依恋情节,如果经常去提别人家的孩子,母将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比,这直接打击孩子的自信和积极性,让孩子压抑、郁闷、痛苦。这种比较会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孩子会以为父母不在喜欢他,不要以为这是一种激励,有时会导致孩子破罐子破摔。比如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多好”

“我不学了,你去养他吧”

这对于亲子关系的危害很大。

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先接纳孩子的现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孩子。这样心态平和了,就容易看到孩子的优点,就能去鼓励了。

我们不要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羞辱和刺激我们的孩子。但是别人的优点是需要孩子学习的,可以告诉孩子,并不是孩子不好,孩子也有很多优点,只是在某一方面需要向别人学习,在这一方面进步了,不是更好吗?这样说得全面些,孩子更容易接受些。这也就是先扬后抑。

“抓全局”

系统工程有一项重要的原理:局部最优不等于全局最优。很多父母恰恰就是在追求局部最优,而忽视了全局最优,收获的可能是全局糟糕的结果。

比如,按时入睡从理论上来看是最优的,但有的孩子翻来覆去睡不着,甚至哭闹又是好的吗?再如专心吃饭对于消化可能是最佳的,但是吃饭时开心地聊聊天,融洽家庭关系,心情愉快是不是也有益?看起来最佳的习惯如果不适合,结果适得其反。

比如一定要孩子先写完作业再玩,孩子刚学习一天后回来想放松,导致冲突,但仔细一想,这些都是我们的“他律”想法。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对孩子的要求可以是:回家后制定计划,计划做哪些事情、要花多长时间、何时开始?但父母也要有一些原则性的要求,比如,坚决不能玩手机,晚上8:30 必须洗漱。这样可以满足两方的意愿,也不会发生冲突。

有的家长高标准严要求,如果是自我规划,绝对是不错的。可惜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烦躁、难受,这样一来,学习与难受容易挂钩,孩子一想到学习可能就难受。这就是忽视了孩子幸福、性格、心理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上,有人认为,孩子成长途中缺失的东西日后一定会在某一阶段补回来,孩子如果缺失童年该有的快乐,日后说不定,就是大学玩乐混日子的原因,毕竟“出来混,一定要还的”。

所以,养育不要只盯着某一方面,还要考虑孩子的幸福、感受、兴趣、信心。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我是对的,就要坚持吗?

很多父母有一个习惯性思维:我是对的,所以应该坚持自己的意见,也要纠正孩子的意见,结果却造成亲子冲突,破坏了亲子关系。我提倡家庭教育不要太较真,家长不应过于自以为是。

自己认为正确的,其实未必是正确的。很多父母长久没有学习,未必懂得很多,未必各个领域都懂得。即使是辅导孩子作业,未必也全会,何况其他呢?

自己是正确的,孩子可能也是正确的。很多事情不是只有对错,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很多事情利弊都有,对错又有什么意义呢?

还有一些事情,超出了孩子的知识储备,孩子没法理解,争论没有意义,这时更应打住,不如用孩子的口吻去讲述这些东西。

比如孩子喜欢的东西,家长可能不喜欢。但是喜不喜又有怎样的标准呢?孩子喜欢一定有他的道理。

即使自己正确,孩子不合理,有时也不必过于坚持。过于坚持,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孩子反而不容易接受我们正确的意见。所以,有时需要先放一放,先不执着于对错,先处理好亲子关系,有时让孩子去试错,去体验结果,效果可能更好,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成长的机会。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要太较真。有时孩子的确是错了,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可以暂时妥协一下,等情绪好了再澄清也不迟。

坚持还是放弃?

兴趣特长班是坚持还是放弃,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选择。

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多体验,放低要求,放慢步伐,想办法激发兴趣,弄清楚真正的兴趣。这样,坚持学完一期之后,可以自己去引导,再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比如,画画学完一期后,发现孩子资质一般,可以以疑问的方式规劝,是不是真的喜欢?学起来费不费劲?可不可以学其他的?比如声乐,孩子有点小天赋,学完一期之后,也可以继续引导他培养这个兴趣。总之,兴趣是前提。

学校学习是没有办法选择的,这是原则性的问题,只能坚持下去,不能放弃。有些情况只需要坚持一下就能成功,要让孩子多坚持一下,坚忍不拔就是从小培养的。比如爬山,差一点就到顶了,那就坚持一下;跑步,差一点儿就到头了,也坚持一下。但有时也不要勉强。

有时需要坚持,但不是靠逼迫和打骂,更多的是靠引导,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

扬长避短还是扬长补短

有人提倡顺应孩子的天性,反对给孩子补短纠偏。

这个说法有合理的一面,因为很多父母不能接纳孩子的缺点,只盯着缺点,这不但让孩子痛苦,而且会让孩子习惯于关注自己的缺点,造成自卑。有的缺点以后可以回避或者自然解决,就不必盯着缺点不放。有的缺点无关大局,顺其自然去引导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短”对学习生活造成影响,就需要适当去补了,而且早补比晚补要容易。孩子的学生生涯有十几年,学科方面的“短”是一直要面对的事情。

比如孩子从小就表现出数学思维差,如果不去帮助训练他,他会逐渐丧失兴趣和信心,更不想学,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数学就会成为孩子一直心中的“痛”,甚至会因此厌学。而如果从小学就注意培养训练,而且方法得当的话,变成中等水平还是问题不大的。先接纳孩子的缺点和短处,多去鼓励孩子的长处,在此基础上顺应孩子心理,帮助孩子克服障碍,这种补短的方式是需要的。

切忌励志过度

很多人都希望孩子有内在的动力,而励志学、成功学就能激励孩子,激发前进的动力。如果上进心过度,会带来困扰、阻碍,甚至造成心理问题。

当从小就用励志学、成功学激励孩子,他有了很高的目标,要做伟大的事情,做伟大的人,非常上进。小学表现非常优秀,考上了最好的初中。但是最好的初中也集结着同样优秀的学生,这时成绩相对落后,孩子的落差感可能让他觉得伟大目标似乎难以达到,让他无法接受。

孩子本身的上进心就是蓬勃的,只需要努力去做,对结果顺其自然。这既有前进的动力,又能够坦然面对挫折,没有了内耗,会前进得更好。

孩子可以树立远大的目标,但是不要总是想着一定要实现。把目光放在现在,争取每天能进步一点,努力朝那个方向去努力,对结果可以顺其自然。润物细无声地慢慢滋养,才能更加长久。


家教误区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