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凌晨,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境内的包茂高速安塞服务区附近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满载旅客的双层卧铺客车与一辆运送甲醇的重型罐车发生追尾碰撞,随后燃起的大火导致客车上36人死亡,3人受伤。大客车驾驶员已死亡,罐车2名司机已被警方控制。国务院成立事故调查组,安监总局和公安部主要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8月27日《北京晨报》)
去年“7·22京港澳高速信阳段大客车燃烧事故”,41人在事故中失去生命。时隔一年,惨烈的一幕再次上演,满载的卧铺长途客车、熟睡中逃生渺茫的乘客、涉嫌超速的10米刹车痕迹,36位乘客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国务院调查组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事故的教训非常深刻,令人感到非常痛心。
这起事故不仅需要对责任方的严肃追究,更需要相关制度的完善,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客车燃烧后,全车39名乘客为何只有3人逃生?当时车上乘客为何不能有序、有效地逃生?2008年4月份发生在重庆的一起公交车爆炸事故,由于售票员组织有效,乘客们被全部安全疏散,结果没造成任何人员伤亡。看来,如何让乘客在发生燃烧等危急情况下逃生这一课,是该好好补一补了。
乘客砸碎车窗逃生很关键。然而,多数客车配备的安全锤,不是乘客顺手牵羊拿走,就是被驾驶员统一锁在工具箱内“睡大觉”。有些乘客不自觉,爱把挂在车窗边上供应急用的安全锤拿走,导致驾驶员不愿补充安全锤,甚至会把“幸存锤”也收起来。但是,驾驶员应多动脑筋,不放安全锤,可以放一些没人会拿走的“应急砖”呀,关键时同样能派上用场。
此外,现在的客车在车窗、车门等设计上存有缺陷,是很大的安全隐患。除了个别小口子,就没一个窗户能开的。只考虑密封,节约空调,却为发生意外时乘客逃生带来了障碍。还有车门那么窄,乘客往往得侧着身上下车,发生意外时,车上乘客自然不方便快速下车。甚至,有时因为电路等原因,车门直接打不开或迟迟打不开。
这就给客车生产厂家带来了思考,在车身有关设计上,是否应该首先考虑乘客安全,然后再考虑美观、节约等因素?过去的车窗,都是左右两扇玻璃,既能打开一扇通风,关键时也有助于乘客跳窗逃生。现在改成空调车,为何就不能保留两扇玻璃了呢?不就是密封性差点,浪费空调吗?可是小轿车的车门多,车窗都能打开,怎么不存在浪费空调的问题呢?看来质量还是关键的。质量不过关,把车子做成一个铁桶,恐怕也会浪费空调。既然横树要浪费,又何必非把车窗设计成全密封的呢?
总而言之,客车发生火灾等危急情况时,因为车窗打不开等原因,导致乘客不能方便、快速逃生,已成不争的事实。类似的教训,可以说很多了。到了该反思客车逃生设计的时候了——而且,要动真格,不能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