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长到三岁以后,他们身上的社会性便开始显现,此时的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和他人建立起社交关系。不过虽然小家伙们渴望交朋友,但是在行动的过程中却可能频频受挫。事实上,孩子们的社交过程与成人设想的大为不同,想要小家伙们快速地融入到社交群体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通常大人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总会鼓励孩子多去尝试,比如说让他们主动发出交友申请“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虽然说这很符合成人社交法则,但是对于儿童而言,这句社交“金句”却并不一定奏效。
前段时间佑佑从老家来到城里上幼儿园中班,佑佑的父母很担心小家伙不适应城里的生活节奏,但是好在小家伙的适应能力很强,对于上幼儿园这件事也并不排斥。不过在一周以后,小佑佑还是遇到了一个“大烦恼”。
“妈妈,他们不愿意和我一块玩!虽然答应了老师要和我做朋友,但是却不愿意和我一块玩游戏!”当听到儿子带着哭腔说出这句话时,佑佑妈有点心疼。在认真地想了想后,她对孩子说道,“你可以试着主动发出游戏申请,比如说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
在佑佑妈看来,主动发出申请通常会得到礼貌的回应,孩子被拒绝的概率很小。不过,现实很快就打了脸,这句在大人看来很有效的“询问”却没有帮助佑佑打破社交尴尬的局面。“他们还是不愿意和我一块玩,有的还会直接拒绝我!”
本以为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没想到却满含了儿童社交的智慧,这着实让佑佑妈有一些摸不着头脑。
01、看似积极主动地社交申请为什么不能够帮到孩子?
在大人看来,主动询问对方是否可以一起游戏是一种非常积极主动的社交方式,而且对方出于礼貌通常而言不会明确拒绝。但是事实上,儿童社交有着不同于成人社交的特殊性,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孩子们发出了社交申请的询问以后,他们有大概率不会得到热情友好地回应。
一旦发出询问,就意味着给予了对方拒绝的机会,而且同样作为孩子的对方,也会因为缺少社交技能而无法给予积极地回应和反馈。也就是说,对方的拒绝并不一定是出于恶意,很有可能只是因为他们也缺乏社交技巧。
虽然说在父母看来,主动发出社交申请可以增强孩子的社交存在感,但是,如果这种存在感得到的是消极的反馈的话,那么,这难免会消磨孩子的社交热情,从结果上看,这样的社交引导并不如人意。就像迈克尔汤普森博士说的那样,有很多家长把有礼貌地表现和高效的社交技能混淆了。
02 、当孩子遭遇社交烦恼时,家长们如何利用儿童社交法则给予引导?
小伙伴们所进行的游戏是否有趣,他们的游戏内容以及规则是什么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默默观察来获得,比起贸然加入其中不如先弄清楚游戏的“套路”更加高效。弄清楚了小伙伴们的游戏目的以及游戏需求,那么孩子在之后加入其中就会容易许多。
当孩子能够对对方的游戏给予好评的时候,那么,这就会让对方明白自己并非是来恶意捣乱的,这也就能够更容易在对方心里建立起基础好感。于此同时提出可以引发讨论的问题,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孩子掌握了社交互动交流的导向。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即便是好心建议,也不能够过于强势地对对方指手画脚。
在对方默许孩子加入其中以后,这时候小家伙一定要按照既有的规则来进行游戏,尽量减轻小伙伴们的反感。然后再试着做出一些有利于游戏的贡献,比如说帮助他人完成游戏内容,这不仅可以拉近孩子与小伙伴之间的情感关系,也能够让游戏更加高效,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
在儿童社交中,社交申请时的询问并不一定能够奏效,相比之下,默默观察后再找机会加入其中会更加靠谱。成人在引导儿童社交的时候,家长应该摆脱自身固有的成人社交的局限,现在孩子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社交技巧的指导。
结语:
单纯的一句“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并不一定能够帮助孩子快速融入群体之中,家长们应该对儿童社交法则多加了解。切实、可行、有效地社交引导,才能够有助于孩子之后的社交技能发展,在这一点上,父母们是不能够敷衍了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