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摔倒后,第二个需要是自己的空间。
有些孩子摔得并不严重,或者是即使很痛,但他的注意力却在别的事情上面,他根本就没有把摔倒当回事。
那么这时候他需要的就是自己的空间,而不需要别人去关注他摔倒这个事。
确实,据我的观察,玖玖沉浸在某样玩具的时候,即使重重的扑地,偶尔也能速度起身,俨然一副啥事也没用的样子。
难道这时候顺其自然,不去理会孩子摔倒,会把孩子惯坏吗?这样的命题很荒谬吧?
对孩子放手,顺其自然。我知道,这对每一个父母来说,做起来都是极不容易的。
所以,有些麻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孩子摔倒后,不管孩子需不需要,首当其冲过去抱起,用无比悲伤的语气安慰孩子。
周末,带玖玖去郊外的大草坪玩,看到了一个妈妈在自己约莫2岁的孩子摔到后又自己爬起来继续跑以后,一个劲儿追上去问:“宝宝,痛不痛?宝宝,要不要妈妈揉揉?来,麻麻抱抱,哎呀心疼死妈妈了!”
眼见孩子一心想要追泡泡不耐烦的想要挣脱她,可是这个妈妈沉浸在自导自演的悲情剧中不能自拔。
这时候拥抱对孩子而言,就是一道枷锁。
这种拥抱完全是妈妈自己的需要,可以说这个妈妈爱的不是她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而是她想象中的那个受伤的孩子。
可见,无论是出于关心和爱的需求,还是空间的需求,无论我们顺应他们的哪种需求,都不可能把孩子惯坏。
事实上,孩子不会因为父母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被惯坏。
那些所谓被惯坏了的孩子,都是长期被父母忽略了心理需求的孩子,父母因为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出于愧疚,又通过各种物质产品和无原则的迁就来补偿。
这样,孩子长期处于心理饥渴中,学会了利用父母的愧疚进行各种索取,这才有可能被惯坏。
对待孩子摔倒的问题上,想必一些妈妈跟我一样都走了弯路。
因为担心孩子将来缺少独自面对伤害的机会,对其摔倒,一度使用“习惯性忽视”来应对。
行为的背后,其实只是我自己的恐惧在作祟。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独自面对伤害的时间很多,我们不怕孩子经历挫折,但是不需要刻意给孩子制造挫折。
所以,面对孩子摔倒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
只要你需要,我就在你的身边,不离不弃;
如果你不需要,我会站的远远,选择放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