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

面对孩子的新型偷钱行为,家长该如何重视?

面对孩子的新型偷钱行为,家长该如何重视?

不正视金钱教育,终究会祸害孩子

擅用父母的钱,往往是因为孩子急于满足自己愿望而采取的一种行为,这是孩子主动去探索世界的一种行为途径,反映了孩子在特定阶段的成长力。

行为的错误,必然是在意识、品行上存在不足,如果擅用金额巨大(相对孩子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而言),家长们必须要进行强制的纠正和及时的引导。

1、败家与犯罪都源自不正确的金钱观

孩子擅用父母的大额资金,往往是因为对钱的理解只停留在浅薄的“可以进行购买和交易”,对于金钱真正的社会价值缺乏严重的认知,不懂得钱的来之不易也更不会懂得珍惜。

不珍惜财富的人终究会被财富所抛弃。对金钱没有认知的人,不会懂得钱是要“赚得有理、花得有方”,更不会懂得创造财富。

另外,擅用他人财物的孩子,往往自私而缺乏“他人”意识。将父母的钱等同于自己可以花的钱,常见的啃老族和白眼狼,就是潜伏在这些孩子里。

没有通过努力就希望快速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往往是贪污、擅自挪用公款、抢劫等犯罪行为的源头。

2、品行问题就是家庭教育的缺位

18岁以下青少年心理发展不成熟,加之自控能力尚未成型,许多不良行为就都源自于教育缺位。擅用父母金钱进行大额消费,就是孩子的是非观和自控力教育的缺位。

1-3岁的幼儿因为自我意识尚未形成,随意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玩,不算是品行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父母就要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形成“物品归物主所有”的观念,使孩子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大部分孩子擅用他人金钱的时候,都会因为担心被发现后受惩罚而感到焦虑和害怕,但是又因无法抗拒欲望和物质的诱惑而不能自制。

所以,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无论金额大小,家长都要予以重视,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教育,杜绝再犯。

否则,偶尔的不当行为受到默认或者被轻易原谅,孩子总是倾向于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后容易明知故犯。

是非观念混乱、把握不准事物对与错的界限、情感上缺乏耻辱感、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抑制不良的欲望等等,都是是孩子品行偏差的重要原因。

在是与非面前,坚决不能以“他还是个孩子”为由进行开脱。

3、强化对虚拟货币的感知

随着信用卡和移动端支付的普及,大人们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不知不觉中,总是花了很多钱。

信用卡、微信和支付宝等支付手段,让货币变成了纯粹的数字,消费后的数字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感觉远远不及纸质货币所带来的真实感,于是我们总觉得钱是在“不知不觉中”花掉的。

而在各大平台中所谓的打赏主播,也是通过虚拟的货币进行。年幼的孩子,原本在金钱认知和自控能力方面就存在一定的空白,再加上虚拟货币的不真实感,则会更容易让孩子“冲动消费”。

所以,强化孩子对虚拟货币的认识与感知,是现代家庭教育需要新增的重要一环。

4、家长的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重视金钱管理、正确的消费观、良好的消费习惯等财商教育,是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需要家长的谆谆教导和以身作则,“言传”和“身教”两手都要硬。

正在本文所列举的案例中,父母轻易让孩子知道支付软件的密码、将大笔现金轻率置放在家里等行为,本身就属于严重的错误行为,让自控能力尚弱的孩子容易滋不良的消费认知和行为。

孩子的错误,往往也是家长的错误反射。

给爸爸的一句话:如果妈妈更善于向孩子传递精打细算、选购得当的生活习惯,那爸爸就应该让孩子学会财富规划,并激发孩子创造财富的潜能。


儿童健康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