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位妈妈说,我就告诉她:“那个栏杆上脏的要命,你可不可以不要每次都这么划着走啊!”
咨询师听完后,给了她一个建议:“不要用征求性的祈使句要求孩子,直接告诉她,这个栏杆很脏,如果你真的喜欢划着走,就自己找块麻布去擦干净。”
她女儿选择了把栏杆擦干净,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在这个简单的案例中,我看到了一个技巧,就是他说的——不要用征求性的祈使句跟孩子说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女儿特别不爱穿袜子,她就喜欢光着脚丫子在地上跑,虽然深圳的春天已经很暖了,但赤裸裸的踩在地板上还是很冰凉的。
我婆婆见着女儿不穿袜子时,就特别着急的跟她说:“宝贝,我们把袜子穿上好不好,等下着凉会感冒的。”
女儿的回答很坚定:“不好,我不想穿袜子。”
奶奶是慈爱的,舍不得跟孙女急眼,通常都会顺从她。所以必要的时候只能我来做“坏人”。
其实也算不上坏人,相比奶奶,我的语气可能会显得没那么温柔,因为我会简单粗暴的跟她说:“宝贝,穿袜子了。”
在这段对话中,奶奶用的就是征求性的祈使句,那句“我们把袜子穿上好不好”,实际是给了孩子选择拒绝的权利。一旦孩子钻牛角尖,看出有选择的余地,那么他就会跟你纠纠缠到底,因为她觉得是有机可乘的。
如果父母想要孩子做没得商量的事,譬如涉及到身体健康、安全等等,千万不要用“好不好”“行不行”“能不能”“可不可以”,这些有余地的话。直接简单粗暴的告诉他,我们要做什么。
可能有的父母会认为这样很蛮横霸道,其实不是,用直截了当的语气跟孩子说明要做的事,孩子听到的只会是“你想要的结果”。
心理学上有个实验,实验是让一群人闭上眼睛,然后不断对他们说:“此时你们不要想大象,千万不要想大象!”接着,他让这些人睁开眼睛,问他们刚才想的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大象!”
“不要想大象”,你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想”和“大象”。同样的跟孩子说“我们把袜子穿上好不好”,孩子的注意力会容易集中在“不好”。
这个技巧简而言之,如果你希望孩子去看书,那就说“宝贝,看绘本了。”如果你想要孩子乖乖洗澡,那就说:“宝贝,该洗澡了”
记住,千万不要用“好不好”“可不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