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

这种管教方式后患无穷,你还在吼孩子吗?

教育孩子时能吼孩子吗?你知道吼孩子的后果是什么吗?这种管教方式后患无穷,比打孩子更糟糕,你禁止吼孩子的这种教育了吗?

这种管教方式后患无穷,你还在吼孩子吗?

后来我和先生说起这件事情,先生说:“你别责怪他啊(邻居爸爸),小孩子被马蜂蜇了真的会很吓人。”但是,吼对这件事有任何益处吗?小孩子越是在危险中,大人才越要冷静。比如小孩子扒在开着的窗口上了,下面是十二层楼,你是静悄悄走过去一把把他抱下来,还是一声大吼先把孩子吓一跳?

在孩子身处危险的时候,我们常常能清晰地预判大吼造成的结果——吓到孩子,毫无益处。但是当孩子执拗、行为失当的时候,我们往往对大吼的结果不管不顾——

2013年美国匹兹堡大学有一项样本为976名来自中产家庭背景的青少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父母总是用“苛刻的口头训斥”例如吼叫甚至侮辱等方式来管教孩子,那么这些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失当和抑郁症状。

另有一份研究来自美国布朗大学,结论是——对孩子大喊大叫比打屁股造成的后果更恶劣。该大学精神病学和人类行为学教授Stephanie Parade用超过15年的时间跟踪调查、研究发现,那些在8岁时总是被父母用吼叫式办法来管教的孩子,在23岁时获得美满婚姻或更有安全感的伴侣关系的几率,会下降。Stephanie Parade还进一步说:“强势的父母可能会失去教育孩子如何管理情绪的机会。”

当然了,打屁股(体罚)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也同样能预测孩子成年后的伴侣关系状况。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称赞,能或多或少的抵消掉打屁股的负面影响。而大吼大叫对孩子造成的阴影,是无法通过其它温暖的行为来弥补的。孩子甚至会无意识的选择像父母一样习惯用负面情绪对待自己的人,在一段关系中,不自知的把自己置于被动合作的位置上。

就是忍不住要吼,究竟该怎么办?

我第一次吼孩子,是因为我头一天只睡了三个小时,太困了导致耐心和脾气都很差,我把自己的不耐烦传递给了他,所以孩子一上午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一会儿要饼干,一会儿要果汁,一会儿要看电视……不给就大哭,我实在被折腾地不行,最终以超大的声音喊:闭嘴!今天没有电视看!

小家伙消停了,惊惧地愣愣看着我三秒,然后转头指着他的安抚玩具说:“看!猫猫!”还对着我假笑。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消停了,吼原来这么管用!!但是隔了一会儿当我冷静下来,回想起孩子的眼神,忽然意识到,“吼”的效力是递减的,对两岁第一次被吼的孩子,吼能吓到他,但是如果从两岁一直吼到孩子十八岁,还能一直这么有用吗?

孩子的假笑其实是失去安全感的表现。后来我查阅育儿资料的时候,验证了自己的想法——

研究表明,经常被父母吼骂的孩子,自尊心会比同龄人更低,而且到了一定年龄,也会采取一样的方式对抗父母。此外,被吼得多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失去稳定性,换句话说,他们并不认为父母能无条件的爱自己。(真的不想说,这就是我自己。)

更可怕的是,经常呼来喝去的父母,在一遍一遍对孩子施威的同时,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会一步步下降。生活在这种家庭里的孩子,长大以后受同龄人/朋友的影响要远大于受父母的影响——害怕孩子犯罪吗?害怕孩子吸毒吗?害怕孩子被渣男骗进地狱吗?保有作为父母的权威、保有孩子的信任,比让他立刻服从你,来得更重要。

方案

作为成年人,其实我们是可以从自身反应来预先发现自己要失去控制的信号,比如说:喉咙或胸部发紧、呼吸节奏改变、咬牙、脑海中被一些消极/愤怒的想法所淹没,等等。

这个时候,做一个深呼吸,数十个数,或者赶紧离开现场,都是有效避免自己失控的好办法。也可以学着冷静思考、将情绪平复下来:“现在已经很糟糕了,但如果我失控了,大吼大叫之后,事情只会更加无法收场。”

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把时间表安排的宽松些,留出一些空闲时间来,能更好地处理那些因时间紧迫而出现的小事故,比如“已经要迟到了,孩子出门前又把牛奶撒在了裤子上”,如果时间充分,这类事情就能被处理得更从容。

方案

还有人建议说,如果把句子的主语从“你”变成“我”,能有效帮助父母把愤怒的指责变成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教育。这样能将说话的重点集中于什么是你所不喜欢的、什么是你所期望的,孩子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说,把“你这么拖拉以后再也不带你出门!”换成“妈妈等得着急了,我多希望你做事情能更有条理。”

方案

很多父母被“点着”的原因是对孩子有超越年龄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例如说,让一个一岁半的孩子服从口头限制——“不要在墙上乱写乱画。”你的确反复强调了这句话,但是他未必能理解。你因为孩子没有遵守你的限制而发怒,更像是和自己过不去。

没有人是完美的,孩子更是如此。放弃孩子样样都必须好的幻想吧,接受“孩子必然会失败,所有的失败和不足也同时是他们学习、完善自我的机会”,能平息很多沮丧。

方案

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在某件糟糕的事情发生之后,如果父母能给他/她机会,在亲子双方情绪都平静的时刻,让孩子从自己的角度阐述原委、自己来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能把糟糕的事情变成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还更有效地降低同类事情再次发生的几率。

记得在第一季《爸爸去哪儿》中,有一集的游戏规则是孩子们要选出做饭最好吃的一个爸爸,然后给他发狗尾巴草。当时其他的爸爸都得到了孩子们给的两三个狗尾巴草,天天忽然开始往外走。张亮很不理解自己的儿子,以为他是害怕失败才离开,就在后面大喊:“天天,你要走,我就输了哈。你要是迈出那个门,我就是最后一名了,我如果得了最后一名就怪你。”

结果天天扭头说:“我,我只是想拿一个狗尾巴草给你。”

试想如果张亮再凶一点,把天天吼哭,可能我们就没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天天这个小暖男的解释了。大人有时候也会误会小孩儿,控制情绪,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即使真的是孩子犯了错误,TA也会因为你的聆听和耐心,更容易接受改进的建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吼完后悔了,道歉什么时候都不晚。如果你曾经失控、对孩子咆哮,即使已经过去了很长的时间,也可以尝试去道歉,向孩子承认自己的失控,better late than never——还是能或多或少的修复亲子关系,填补父母与孩子之间已经出现的感情裂痕。

有时候道歉不是只有说“对不起”这一种形式。我家邻居爸爸的脾气很不好,有时候会控制不住吼孩子,但是他家的小暖男却总是满面笑容,对人很温和。这可能有妈妈从中调和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失控以后,会想办法挽回。

我曾经见过一次邻居爸爸吼完小孩后的做法,印象非常深刻——他蹲下来,问他儿子:“我刚才是不是特别凶,超级凶?”他儿子猛点头,邻居爸爸继续说:“你能表演给我看吗?”小男孩兴致勃勃地表演完发飙怒吼的样子后,他爸爸温柔地说:“这看起来好像不怎么样,也许下次我可以换一种方式。”

小男孩笑嘻嘻抱住爸爸的脖子,原谅了他。


儿童健康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