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制、积压情绪
不悲不喜本就不是凡人境界,更何况是孩子。面对孩子的负情绪,家长要做的不是消灭或阻止,而是帮助孩子表达、发泄出来,再予以安慰和体量。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的哭闹行为,家长要做的不是责骂、威胁和无视,而是陪伴在ta身边,让孩子把当下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如果孩子哭闹的场所会影响他人,家长可以把孩子抱到人少一些、干扰小一些的地方,耐心陪在ta身边。这时你不需要说“不要哭了”,如果一定要说点儿什么,可以简单告诉孩子,“你难过,哭吧!”多数情况,可以抱着孩子让ta伏在你的肩上,轻拍或轻抚ta的背脊。
如果上面两点全部说中,那就不奇怪为什么家里会出个“店小二”了。那么要让孩子有一个好性格,做真实的自己,你应该营造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呢?
爱一定要“无条件”
8岁以前的孩子,ta的爱是“被爱”,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是自私,只是身心发展的必经阶段。8岁以后,孩子才可能会萌发“爱别人”的观念,比如:亲手制作一幅画作送给妈妈,为妈妈洗脚、捶背……这里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在大人教育或周围环境影响下,会先有这类行为,但这还不是真正地“爱别人”的认识。作为家长,特别是妈妈们,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一定要避免使自己的爱带上条件。恰当的做法是应该尽量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表现好或不好,都不影响爸爸妈妈对ta的爱,然后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或纠正。
孩子们看似年龄小,但对大人们的情绪变化有极为灵敏的反应。当家长情绪不佳或者对ta的关注不够时,孩子就会表现出过分乖巧或调皮。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将自身的情绪波动与孩子行为表现挂勾。比如:妈妈因为工作不顺心,情绪低落,回到家一身低气压,对着孩子也冷冷回避,等到孩子讨好的行为出现后,情绪也平复了,才开始搭理孩子。
表扬要有理有据
肯定孩子的话不能浮于表面,赞美孩子并不是没营养、没指向地乱夸。比如:孩子考了第三名,回家得意洋洋向你表功。过头的肯定:“太棒了!要什么奖励?”,不痛不痒:“不错,不要骄傲”;较有效的肯定:“第三名,不错,你是做了什么准备才考出了这样的成绩呢?”在这三种基调的家长肯定回应中,最后一种是符合给予自信、回避自大的效果表达。
最后,我想对爸爸妈妈们说,无论我们从小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被要求怎样表现;也无论我们为了给孩子更好的一切,承受各种外界压力,用微笑掩饰一切心绪,都请给孩子表达真实感受的空间,允许他们偶尔的“放肆”。毕竟,孩子,就是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