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孩子们过的都是集体生活,而且都是被老师照顾着的,幼儿园的老师整天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等等。这些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则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小学的老师主要是传授知识,小学有很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控能力。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要开始慢慢培养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如厕,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自己收拾好。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家长也不要着急去帮助孩子解决,而是先引导他们,然后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家长不可能随时陪伴照看孩子,在进入小学后,他们需要自己去处理他们遇到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上的问题。
3.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生活更加独立、自主和多变,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他顺利、成功地展开新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话着实让家长渐渐趋于浮躁,开始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只重知识、不重能力导师的后果是孩子迟迟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我们从小学老师处采集了很多鲜活的例子:忘记去上厕所;不会自己收拾书包;发言不举手;文具四处丢;吃饭动作慢;忘记老师交代的任务;找不到厕所。
但根据我们从小学了解到的情况看:孩子上小学以后,在知识上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差别更多的还是在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上。因为孩子进入小学后,对文具的管理能力、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在幼儿园阶段,自我管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一定比识字、学加减更重要。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一句话:但凡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由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想的,应该由他自己想。以为孩子到了大班年龄,是有能力完成一些较复杂的事情,是能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的,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用具和学习物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