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

警惕!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来临

警惕!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来临

“爸爸,给!这是你的外套,那是妈妈的外套,这是宝宝的外套。”儿子拿起爸爸的外套递给了他,并解释了一番,然后满意地跑到一边去玩沙子了。“这孩子固执得像头驴。”爸爸自言自语道。

其实,这位爸爸哪里知道,这是儿童秩序敏感期在作怪,处于秩序感敏感期的孩子对外在的“所有物”会有很高的要求,这个东西是谁的,就一定要归还给谁。对于儿子来说,他认为妈妈的外套是不应该出现在爸爸的身上,妈妈的外套不属于爸爸,妈妈的外套属于妈妈,它穿错了地方,所以要从爸爸的身上脱下来。

看来,孩子对物的拥有者的秩序感,是非常的执着的,同时也反映出孩子的自我要求以及对别人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孩子的这种行为常常被成人误解为固执,甚至受到大人的批评。

孩子们喜爱秩序和事物的一贯性,与成人喜欢把各种东西归类定位所造成的那种温馨和整洁的乐趣不同。

孩子喜欢秩序是由于急切要一个精确的有所规定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才能将自己和自己的知觉归类,然后形成内在的概念,以更深入地了解环境,并决定自己在环境中的行为。通过对秩序的特别敏感,儿童才能辨别各个物件与自己的关系。

儿童具有一种内在的感觉,他所感觉的并非物件之间的区别,而是将四周环境当成一个包含许多彼此相关部分而形成的整体,唯有在这个整体的环境中,儿童才能使自己适应并采取有目的的行动,否则,他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于各种关系的知觉。这就是说:儿童会将环境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当成一个彼此相关的整体,就像在妈妈的子宫中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感觉中,儿童才有安全感,并有秩序地开始对环境中的某一个物体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物体的深入感知,积累起越来越多的经验。

有了秩序感,才有了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孩子就会放心地去发展自己,开始了自己探索世界的模式。

孩子在秩序感的敏感期会发出很多信号,比如:

未经允许,你把菜夹到了孩子的碗里,孩子会把菜从碗里倒掉,自己重新再夹一次;家里的某一样东西被挪动了,孩子也会大哭;每天从奶奶家到自己家要走固定的那条路,如果走得不对,即便快走到家了,都得哭着要求重走……这些都是孩子在向你发信号:我现在是秩序敏感期,你要关注我哦。

那我们家长们,该如何积极地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呢?

1、家长要做好榜样

家长要做好榜样,开始有规律的生活,将家里的物品进行精简,有秩序地摆放。

2、为孩子建立固定的属于他自己的空间

孩子的生活用品、玩具都应该有固定的摆放位置,家长要给他提供相应的柜子或抽屉,并在柜子或抽屉上贴上物品的图片,便于孩子准确识别,并快速将物品归类。在物品归位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带着他一起整理,让孩子感受到秩序的美感和心绪的宁静。

3、 每次只让孩子玩一到三种玩具

现在的孩子都不缺少玩具,家长常常把这些玩具放在一个纸箱里,每次孩子想玩时,就会一股脑地把玩具全部倒出来,玩时摊一摊,收拾时堆一堆,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建立秩序感。

建议每次只给孩子玩一到三种玩具,当孩子不再玩时,鼓励他将玩具放回原来的地方。

4、作息时间要有规律

比如每天回家先吃饭,玩玩具,去楼下散步与小朋友一起玩,然后回家洗澡,讲故事。

有秩序的外在环境,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孩子就知道接下来的要做什么,心里就有了预期,有了预期就有了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就有了快乐。

当孩子因为秩序感被破坏,出现执拗时,家长就要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然后陪伴,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他自己就会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其实,为儿童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他的行为都被成人所尊重,他就会对社会秩序高度敏感,会仔细地观察成人的世界,会容易发现生活规则,并在行为中形成自律。

良好的秩序感关乎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

敏感期不是目的,只是桥梁。走好敏感期这座桥,旨在给孩子带去更自由、宽阔的成长可能。


儿童健康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