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会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似乎准备好了搁那里等着我。我这个问题还没回答完,那个问题又来了。
后来我就奇怪。我想,你真的有这么多不明白的吗?于是,我停下了回答她的问题,转而改向她提问。
我吃惊地发现,那些问题她都对答如流。她根本不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
所以,她真的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吗?并不,她只是很喜欢跟我说话的过程中,那种被关注、被回应的联结感,因为这种联结感,她太缺少了。
这种情况,就需要大人额外花费很多耐心去陪伴,去弥补。
但不是所有小孩因为缺少关注,才求关注。他们只是习惯了被大人关注,很享受有大人围着他团团转的、被瞩目的那种感觉。
我观察过一个3岁的小孩和她妈妈读睡前故事的过程。小家伙很享受地躺在妈妈怀里。妈妈抱着她给她读书,一副慈母温柔的情形。
每读一页呢,小家伙都打断妈妈问:
这些人在干什么?
这只小鸡为什么在这里?
……
那本书我也陪小姑娘读过。不同的是,提问的人是我。我问,这些人在干什么?这只小鸡为什么在这里?她都回答得非常正确。
所以,这个小女孩并不是在问问题,她是在跟妈妈玩一个“回应我、关注我”的游戏。妈妈没意识到孩子的这个小把戏。她每次都耐心回答,无条件地顺从孩子。
但是后面就不对劲了。因为眼看着一本书这样读下去就没完没了了,时间晚了该睡了,孩子依然在各种提问。
妈妈的情绪变得焦躁起来,直到她的耐心被消磨殆尽,开始恼怒,冲孩子吼,把孩子搞哭。
为了避免这种糟糕的结局,一开始父母就不必要去陪孩子玩那个“求关注”的游戏,更不必假装耐心地回应那个话多的小孩。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
记得教育学上有这么一个段子:
要是孩子们能说,到头来那个老师什么都没教,我们都是靠自己找出答案的,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填鸭”给孩子很多大人的知识和经验,而是让孩子找出答案。大人能做的,不过是在孩子身后去适时地推他们一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