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过度关注孩子及虚头巴脑的表扬。
全家几个大人,围着孩子看,孩子吃饭几个人看着,然后各个不停的唠叨,“哎呀,我宝宝就是棒,就是乖。”
哪天心情好了,公司发了奖金,回到家咋看孩子咋顺眼,孩子还没干个啥事呢,就是“我宝宝最可爱了”,“宝宝你是最棒的”。不能表达出、落实到孩子具体行为的假性表扬,全部都是毒药。
孩子需要关注,但不需要过度的关注。就算是大人也受不了举手投足被盯着看,被评论。孩子一个人在地上打滚玩,自言自语编故事,你看见了也假装没看到,孩子经常自己仰望天空做些思考你也不要打扰,这样孩子才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现在这样的孩子已经很少了。孩子每个小时都被家长排满了。时间排满了不说,家长还会嫌孩子做不到,做到了但做得不够快又会嫌孩子动作慢,做得不好的话要批评孩子,做得好的话又是一大堆假性表扬……
这样做最容易让孩子没有自信心。孩子被批评多了自信心会受打击,假性表扬多了他就觉得自己必须是这样的,才能被你温柔对待。他行为的动机会来源于你或其他人的态度,等到他到了一个环境里发现别人都比他强,得不到真的或假性的表扬了,就会立即失去信心。比如,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在学校得不到老师认可时,就很容易失去信心。
5、有些家长总是对孩子期望过高,根本不从孩子实际能力出发,当孩子一试,二试,总是够不到目标,就会灰心放弃。
期望太高,是对孩子的隐形暴力。副作用很多,比如,好多高期待的家长,他们欣赏肯定孩子的能力就很差。
孩子“爱玩”怎么办
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功课能拖就拖,一天到晚想着玩,很焦虑孩子以后学业更重了,还这样该怎么办?
对孩子来说,玩,本来就是最重要的。
你认为对孩子来说,学习重要,玩不那么重要,其实,你认为不重要的,没用的,不一定不重要。我们要切记:
学习≠上学
你觉得没用的≠真没有用
对孩子来说,爬高上低也是学习,也很重要。有的家长就说了,那有什么重要的,爬高上低用身体去体会高低,体验空间的维度,通过反复体验,身体积攒和记忆空间感。这不重要吗?画画,学几何,设计图纸,开车,都需要空间感。
生命本身知道自己现在要什么,如果有自由玩耍的时间,孩子就可以通过玩释放积压的情绪,找到疗愈与慰藉。发展自己的潜能与特长,探索体验那些重要的抽象感念。
家长要在心理上认可,玩是孩子第一强烈的欲望,那是生命本身的探索。是你觉得不重要,才把所有你认为看书写字以外的事,都定义为“玩”。
不能在观念上认为玩是孩子学习之后零碎时间的利用,学习才最重要,玩是可有可无的。如果家长从观念上认为孩子玩是应该必须的,那么当孩子玩的时候,家长是非常开心的,愿意看到孩子玩。否则,即便给了孩子玩的时间,他玩的时候,你也会很焦虑:“怎么还没玩够?还没停下来!什么时候做作业呀!”这样的话,孩子玩的时候心理负担会很重。玩都没玩好,那学能学好吗?
一个儿童的基本欲望就是玩,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约等于孩子对内在和外在世界探索的欲望。孩子玩的太少了,没的玩,基本欲望得不到满足,探索和好奇心都被压抑和处于饥渴状态,情绪就会很糟糕,他当然会成天琢磨着怎么玩喽!什么都可以成为他的玩具:坐在作业前玩本子,坐在教室里玩铅笔、铅笔盒。
我们要放下担心。去和孩子聊,是呀,你想玩,怎么才能有时间玩呢?写作业快点,那怎么才能写作业快呢?上课认真听讲,怎么才能认真听呢?做到什么什么。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去提高注意力的管理能力,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提升统筹规划的能力。
我们甚至要去和孩子讨论,“怎么才能玩得更好”?比如孩子喜欢恐龙,小年龄的孩子,想查看相关资料你需要学好拼音,认识汉字吧,大孩子你需要学好英语,看更多文献吧。你需要将他们分类,按时代,按体型,按食物种类,归纳总结得有吧。我们鼓励孩子玩成内行,甚至玩成专家,玩出水平,玩出国门。
孩子为啥没有动力
想让孩子自觉学习,努力奋斗,就要培养他的内在动力,它来自于孩子的内心需求,而不是来自于他人的评价。很多孩子所谓的,努力奋斗的动力源就是别人如何评价他、欣赏他,甚至是他怎么比别人做的好,优于别人。这样的孩子,如果在一个环境里得不到他人的欣赏、高评价,那么他的动力就会消失。
动力在哪里?
只有孩子对一件事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源。一个孩子能够坚持,有恒心,都是因为先有了兴趣,才会有探索欲望,感受到了探索的快乐,下一步才可能坚持。因此,家长要想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就需要首先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绞尽脑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求知是快乐的。首先,我们要把求知和快乐的感觉联系在一起。
如果一个家庭提到学习,孩子的感受是挫败,痛苦,难过,指责和抛弃。那么你正在培养“厌学”。坚持一件事情,对大人都很难,更何况还伴随着这些糟糕的体验。试问,是快乐的事情比较容易坚持,还是痛苦的事情比较容易坚持?
外力越强,内力就越弱。
所以,家长靠逼孩子是逼不出学习动力的!另外,有些家长认为机构老师比较专业,就把孩子直接交给机构,却没有考虑到机构不是诱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机构是给学生制造练习机会的地方。所以,家长要引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还得从日常对话中,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做起,与其说抱怨大环境的糟糕,随波逐流,不如真真正正做点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