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

让孩子拥有安全感是多么的重要

让孩子拥有安全感是多么的重要

清晰的行为边界带来安全感

除了生理层面的安全感,孩子们还需要心理层面的安全感,才能真正建立起对世界和对他人的信任。

如果孩子在情感上感到安全、安定,他才会真正放松下来,带着好奇心去探索世界,但如果没有这种深度的安全感,他就会退缩,只想待在一个有限的小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

当安全感匮乏时,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安,时常被恐惧的情绪所劫持。

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大脑负责思考、学习、控制和分析的部分就会中断工作,让孩子进入最原始的情绪反应模式——战斗、逃跑或是卡住。

就好像那个害怕进入学校的小男孩一样,在那个时刻,他已经无法正常思考了,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赶紧逃跑。

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因为情绪压力导致大脑具备更高级功能的部分暂停工作,他的大脑发育、学习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社交能力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想要孩子内心拥有安全感,陪伴当然很重要,但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行为界限在哪里也同样重要。

有了清晰的边界,孩子才能真正体验到踏实的安全感和自由。

被溺爱的孩子总是为所欲为,看上去只是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困扰,但其实他自己也会因为内在的无序、混乱和失控感觉糟糕透顶。

坚持底线能帮孩子整合大脑

想想看,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总在试探你的底线?可他真正需要的不是你的妥协,而是一个能让他心安的答案。

你说只能买一个玩具,他一定还会提出再多买一个,讨价还价这件事,很多孩子都是无师自通的,他甚至还会拿出“哭闹”这个武器。

如果你能坚持底线,那么在反复试探几次之后,孩子就能明确,“哦,原来这就是底线”。

一旦有了这个认知,孩子就会变得心安,也能更好地遵守这个规矩。

这个过程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整合自己的大脑,提升他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

但如果是一个喜欢妥协的妈妈,就会给孩子一种很没底的感觉。

一件事情昨天还可以做,今天就不行了,或者本来说了不可以做的事情,只要自己哭一哭、闹一闹,又变成可以做了。

那到底是可以做还是不可以做嘛?

没有清晰明确的行为边界,孩子的内心就会始终处在飘忽不定的状态中。

即便是成年人在面对不确定的事情时心里也容易七上八下,孩子又怎么可能会因此感觉良好呢?

情感联结和行为设限哪个都不能少

可以说,情感联结和行为设限是建构孩子内在安全感的两个重要支柱,少了哪一个都要出问题。

开头提到的那位妈妈虽然做到了陪伴,却没能给孩子恰当的设限。

其实,陪伴也只是情感联结的一种方式,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和感受才是联结的核心。

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需要。

只有这种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满足,孩子才能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也才不会转向家庭之外的地方去寻求满足(比如加入“洪兴帮”之类的)。

但父母们需要区分的是,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无条件接纳他的情绪和感受,不等于要无条件地接纳他的所有行为和要求。

就像我们之前聊过的那样,不给孩子设限,对他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一些信奉“自由教养”的父母,往往忽略了一点——这个世界并没有绝对的自由。

就好像你如果身处一个完全没有法度的世界,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障,自由又从哪里来?

想要安全地过河,怎么也得先摸着石头走吧?

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你是真的很关心他的感受和需要,也会在艰难的时刻陪在他身边,但同时也要给出明确且一致的规矩和界限,始终保持对他行为的要求。

孩子常常会犯错,但他相信自己不会因此就失去你的爱和关注,因为你会一直站在他的身边,给他抚慰和力量,帮助他改正错误,并引导他发展可以做出更明智决策的能力。

要是孩子常常能够感觉到熟悉、安全而平静,他就可以在这样的安全感中,恣意地生长。


儿童健康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