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慢一些,用最大的耐心这样说:“现在该穿衣服了,等你穿好了,我就把早餐端出来。”
二、给孩子做出示范和解释。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家长要尽量放低身段,和孩子保持目光接触,这样才能确保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面对面的时候,家长自己也不太容易发脾气。
家长可以靠近孩子,对他说:“别扔沙子,你可以用铲子挖一个洞。”然后拿着铲子做给孩子看,让他知道这样有多好玩。如果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就让孩子重复你的要求,确保他听见了你的话,或者让他做给你看看如何可以用铲子挖洞。
三、用鼓励性的言辞。鼓励不只是言语的赞扬,家长的话语里也暗示着你对孩子的态度。
家长说话的语调、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都会透露你的感受。对于你想要强调的行为,沟通时要说得很具体。比如我们可以说:“宝贝,你一穿好衣服,我们就可以吃早餐了。你昨天穿衣服特别快,这样我们就有时间在上学前讲个故事了。”这样跟孩子说话,就是在鼓励孩子合作,让孩子做的越来越好。
家长友好的方式不但鼓励了孩子,也给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样。所有的孩子、包括成年人,都需要获得鼓励才能应对生活的挑战。一个经常感觉沮丧的孩子格外需要尊重、支持和成功的机会。鼓励就像阳光,能够帮助孩子像花朵一样绽放。
四、多使用“我”字开头,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当家长说话以“我”开头时,就能表达出自己对某个具体行为的感受,接着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
比如:“我觉得头痛,因为这里的声音太大了,能把声音关小一些吗?“”我很高兴你玩得开心,但还是请你到外面去玩这个游戏吧。”我们可以把这种表达方式总结成一个公式:我的感受是...,因为你做了...,请你做...。”
比如我们可以说:“我感到很担心,因为你没按时回家也没提前告诉我,下次如果你不能按时回来请告诉我一声”。
家长朋友们可以和你的孩子、配偶,甚至工作伙伴沟通的时候练习这种句式,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别扭,不好意思,但只要开始练习,就会发现这种沟通方式的力量,它能帮助你识别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需求。
比如我们可以跟爱人说:“我很生气,因为孩子在哭闹,而你好像没听见一样。如果你能及时帮忙,我会很开心的。”而不是责问丈夫:“你怎么反应那么迟钝?孩子哭了没看见吗?”改变我们对别人的说话方式,对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使用这样的沟通方式也能教给孩子如何表达自己,孩子也能学会以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为基础进行沟通。
比如孩子会学着说“妈妈,我特别生气,因为当当把我搭的房子弄塌了。我要找一个他进不去的地方。”这种表达方式远比“当当是个大坏蛋!”好得多。
学会沟通技巧,可以有效预防吼叫发生。
孩子时刻都在观察家长,父母处理问题、待人接物的方式就是孩子的榜样。如果家长开车的时候因为堵车而吼叫或者抱怨,孩子就学会了不耐烦;如果家长抱怨将要来家里吃饭的亲戚,孩子就学会了背后说人坏话;如果家长对帮你拿包的邻居表示感激,孩子就学到了善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