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如不能在客厅玩水,但是可以在浴室里玩水。
比如不能乱扔玩具,但是可以扔沙包、扔软球。
当我们给孩子一个替代方案,就像给戒烟的人准备口香糖一样。
一方面能给他一个明确的行动目标,帮助他转移注意力。
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孩子的抵触情绪,他当然会更听话啦。
方法3 忽略坏行为,称赞好行为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觉得孩子做的不对的,就该马上指出来。
比如孩子吃手,很多家长都是看到一次,批评一次。
有些严厉的家长,甚至会看见一次,打一次手心。
可是这样做有没有用呢?基本是没什么用的。
就算孩子不在你面前吃手,也会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吃手。
我们以为批评、打手心,会让孩子害怕,从而起到威慑的作用。
但其实,这恰恰是一种强化,无形中增加了孩子“坏行为”的出现次数。
因为我们在不断暗示孩子,“你有吃手的习惯,你就是改不掉。”
慢慢的,孩子也会把这个标签贴在自己身上,进行自我暗示,结果就真的改不掉了。
其实像吃手,还有摸私处这类行为,都是孩子成长阶段中的正常表现。
虽然我们会很介意,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当看不到。
这样孩子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后,这类行为就会自然消失。
否则,孩子就会被卡在这个阶段,真的把吃手变成一个改不掉的坏习惯了。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脏话,吐口水。孩子做出这类行为,其实是为了寻求关注。
有些孩子长期得不到关注,比如爸爸妈妈工作忙,家里添了弟弟妹妹等。
对他们来说,父母打骂自己,都好过完全不搭理自己。
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要多陪伴孩子,给他充分的关注。
另一方面,孩子出现这些“不良行为”时,我们要选择忽视。
而当孩子偶尔做出好的表现时,一定要抓住机会表扬他,肯定他。这样孩子就会用好行为,而不是坏行为来寻求关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