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3岁的时候,我的父亲自杀了。与此有关,我从小便对死亡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成年后更是执著于思考生命与死亡,在很多本书中都反复谈论生与死。曾经有一位朋友听我在电话里发了一通人生无常的感慨后,告诫说:“你可不能对儿子说这些呀,免得他的幼小心灵承受不了。”这朋友哪里知道,3岁多的儿子早已对死亡的概念耳熟能详了。我说:我不要我的孩子再如我一样经历对死亡的无知与恐惧。
在我看来,回避谈论死亡是一种弱者的表现,是一种无意义的逃避,正好佐证着我们对死亡的极大恐惧。死亡对于我们心灵的影响,绝对不会因为我们不谈论它便减弱。恰恰相反,如果我们正视它,以平常的心态谈论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也能够使我们更坚强地面对死亡。
我曾经认真地给儿子讲解,人是如何出生,如何成长,以及最终将如何死去的。正因为有死亡,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地生活。死亡的概念如此深入儿子的心灵,以至于当我和妻子同他谈论到未来的时候,儿子会突然冒出一句:“那时你们就该死了。”
还是3岁时,一天儿子吵闹得太厉害,我和妻子都烦了,我便怒冲冲地说:“如果没有你,我们多清静呀!”儿子听了,立即躺到地上,说:“让我死吧。”这情节让事后听到的人十分愕然,认为如此小的孩子不应该对死亡有这样的认识,而我当时却哈哈大笑,也一直当做儿子的小机灵讲给别人。
一次,儿子和妻子有如下的对话:
“妈妈你什么时候死呀?”
“老了才死呢。”
“奶奶都那么老了,怎么也不死呢?”
“奶奶身体好,就不死。有病才死呢。”
“奶奶的手上贴创可贴了,怎么还不死呢?”
……
把死挂在嘴边,死便不再可怖,生便更有意义。
然而,儿子对死亡的感受,又并非一直这样平静。
儿子从小在郊区长大,为了上幼儿园的方便搬到了城里,郊区的房子租出去了。从郊区搬出那天,我颇伤感,晚上哄儿子睡觉的时候,对他讲,为了照顾你上幼儿园方便,所以爸爸妈妈不再住最喜欢的乡下了。也许几十年后的一天,爸爸妈妈都死了,你也老了,再回去住,会想起你小时候在那里度过的日子……儿子听着,脸上的肌肉开始抽动,嘴角一咧,一把搂住我的脖子,伤心地大哭起来。对死亡的概念已很熟悉的儿子,受不了这样的“煽情”……这件事之后,我很多年不再轻易谈论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