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剑,孩子的兴趣慢慢磨

1.想学什么就让他学什么,总是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2.兴趣就是好玩,学不学都行,我没学什么还不是一样活得很好,干啥要把童年搞得那么累。

一个人的天赋以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兴趣总是在玩乐中被发现,但只有百分之一的天才不论有没有更多玩乐设施的刺激和老师手把手地教导,他的天赋都可以持久闪亮。

天赋不是个标签随时贴在身上,它需要持续打磨才能成形,不打磨,曾经有的一点点也可能会消失。开头提到的那个女孩在游泳上的表现就是小时候看似有天赋,中止练习后这个天赋也就泯然众人矣。

他们能同时对好几件认知行为感兴趣,可是你若让他们坐下来研究得深一点再深一点,他们就一样也不喜欢了。有时候是老师的教导方法不得当,导致孩子体会不到成就感进而丧失兴趣,有时候是他们本来就不是真的喜欢。父母太把孩子嘴里的兴趣当回事,就很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从一项兴趣跳到另一项兴趣中,最终一事无成。

兴趣是开始一项认知练习的敲门砖,但如果学一段时间之后最初表现出来的兴致丧失,那和没有这个兴致也在进行这项练习的孩子来说,两个孩子的起步没有多大差别。如果两个孩子有一天站在同一个竞技台比赛,那么谁练习的时间长,花费的心力多,谁就更能获胜。从根本上来说,孩子有没有什么浓厚的兴趣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父母能否和孩子一起找到一项他至少不强烈反感的兴趣,不管多苦多累,都能坚持学下来。

请不要一上来就指望孩子自动生成良好的自制力。良好的自制力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但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的半强迫半引导是完全必要的。半强迫是因为练习某项技能的过程极为枯燥,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健全,很难忍受枯燥的感觉。

标准化考试可能培养不出善于分析、归纳或批判的学生,但标准化考试在执行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加强了记忆,积累了事实性知识,这些事实性知识将存储在一个人的长期记忆里。一个人只有长期记忆的货箱里存放了足够的背景知识,他才能随时调动这些知识使自己变得聪慧,进而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他也认为最理想的教是在注重技能的环境里,能够在学前班甚至更早开始就更好了。

孩子的认知兴趣能否长久不是看他生来对什么感兴趣,而是他在某项认知的过程中积累的背景知识有多少,这种积累完全可以从孩子上学前就开始。

  一个孩子从6岁上小学到18岁升入大学,看似有十几年的时间用于学习,但刨除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之外,他们的业余时间少得可怜。如果真打算学习一项才艺,那最多的时间就是小学六年,初中之后他们便再无更多精力用于此。

  无论父母是出于功利心指望学点才艺为小升初加分,还是出于培养孩子的情操,都应该从一开始就固定一到两项坚持下去,而不是把时间用于反复选择和判断孩子真正的兴趣上。


才艺教育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