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救援攻坚组作战行动指南

一、行动准备

(一)

了解情况

根据作战命令及作战任务,当进入地下、大空间等建筑物内部,应通过询问知情人、查阅图纸或灭火作战计划等方法,查清建筑内部布局、进攻线路的长度、垂直和水平通道、有无人员被困、起火部位、燃烧物质性质等情况。

(二)

防护准备

根据现场具体情况,攻坚组人员迅速穿着不同防护服装,佩戴空气呼吸器、无线语音送话器或头骨发声器、无线语音数码方位呼救器等个人防护装备,达到防护等级。

(三)

器材准备

根据领受的侦察、救人、灭火、排险等作战任务,结合现场情况,携带红外热成像仪、测温仪、导向绳、救生绳索、便携式移动照明灯具、水枪(带)等侦检、照明、破拆和灭火、排险器材装备进入指定作战区域。攻坚组内攻所需器材装备应一次携带齐全,满足进攻需要。

(四)

通信准备

攻坚组内攻作战行动展开前,应根据现场通讯屏蔽因素或作业环境影响,明确规定攻坚组与前沿指挥部的内外联络方式;小组成员之间还应针对灭火进攻、人员救助和阵地转移、排险等作战行动中可能出现通信不畅或非防爆器材不能使用情况,进一步明确利用声语、灯语、绳语、手语等辅助通讯联络的方式,确保小组成员间、小组与前沿指挥部间保持畅通的通信联络。

(五)

进攻路线、起点选择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可根据建筑内部布局情况,合理选择消防电梯、疏散楼梯和登高装备作为进攻途径,到达进攻起点(着火层的下一层或下两层),做好攻坚作战准备。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通常可选择疏散楼梯、滚梯作为进攻的途径;设有采光口的地下建筑,还可通过采光口作为进攻途径,进攻起点应选择烟雾较少的上风或侧上风出入口。

公众聚集场所建筑发生火灾,根据现场环境灵活选择疏散楼梯、电梯、敞开式楼梯和移动登高装备作为进攻的途径。进攻起点视情况灵活设置在着火层安全出口或着火层下一层等处。

大跨度、大空间厂房、库房或冷库等建筑发生火灾,通常选择上风或侧上风距火点较近的出入口或窗口作为进攻起点。

危化品泄漏等灾害事故,通常选择上风或侧上风与现场保持适当安全距离的地方作为进攻起点,并要避开下水道等地下空间的上部。

进攻的起点,即是前沿指挥部所在地,也是轮换(接应救援)人员和所需装备器材的集结处。

灭火救援攻坚组作战行动指南

二、进攻队形

(一)

1—2—1基本战斗队形

组长利用主导向绳在前,确定进攻路线和指挥;其后2名队员利用分导向绳负责铺设水带出水枪。托后队员负责安全观察、传递安全绳,并负责攻坚组与外部通信联络。

(二)

3—1搜寻队形

在建筑空间内或沿楼梯、走廊、走道纵向搜寻延伸时,前方3名人员成“△”前进:即 1名组长在前利用热成像仪确定前进方向,同时负责牵引主导向绳向前延伸;2名队员利用分导向绳在主导向绳的左右两侧搜索前进,托后1名队员负责安全观察、通信联络和接应保护。

(三)

2—2进攻队形

人员深入内部作战受到高温烟气威胁程度较大时,可根据情况一前一后出设两支水枪形成梯次掩护进攻。

(四)

2—1—1与2—2相

结合救助与疏散队形

烟火对被困人员威胁较大时采取2—1—1队形:即1名组长和1名队员在前沿组织施救, 1名队员利用水枪掩护,最后1名队员在中间保护点附近接应。同时视情况协助水枪手出水枪掩护,即变为2—2队形。

(五)

3—1破拆进攻队形

攻坚组在完成破拆任务时应采用3—1队形,即3名队员在前进行破拆, 1名队员利用水枪射流进行掩护。

灭火救援攻坚组作战行动指南

三、行动实施

(一)

纵深进攻

攻坚人员在高温、浓烟和黑暗条件下内攻时, 4名队员应根据不同作战任务采取不同的进攻队形,尽可能形成进攻和掩护(保护)两个层次,掩护人员要视高温烟火对进攻人员的威胁程度,加大射流保护强度;内部纵深进攻的掩护力量不足时,要及时请求外部增援。同时合理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缩短纵深进攻展开时间。纵深内攻中,攻坚组应充分发挥红外线热成像仪、测温仪等专用仪器的侦察作用,以便迅速查明火源、人员被困位置等情况,分析判断对作战行动有利和不利的因素,确定内攻的最佳路线,尽快到达既定作战位置实施攻坚作战。

(二)

设防堵控

建筑火灾内攻,攻坚组应依托电梯前室、防烟楼梯间、封闭楼梯间、室外楼梯以及其他可利用的敞开式楼梯,在楼梯间或走道的两侧设置水枪阵地;也可利用登高装备从外墙窗户、阳台以及从连通阳台、过街天桥等处作为进攻突破口,在各类竖井通道、外墙窗口、玻璃幕墙与楼板间的伸缩缝、楼板缝隙与穿管孔洞等处设置水枪阵地设防堵控。

地下建筑火灾扑救,攻坚组应依托地下建筑的出入口、通风采光孔、通道或洞室入口等处设置水枪阵地。

设有防火分区的地上或地下建筑,应依托防火卷帘(门),在分区两侧设置堵控水枪阵地。

(三)

疏散救人

高温烟火将建筑内的疏散通道或出口封锁,人员被围困无法自行疏散时,应组织多个攻坚组采取多水枪交替掩护内攻,重点突破强行打通救人通道,完成救人任务。

大量人员被困,没有足够力量同时将所有被困人员疏散救出时,可采取“缓冲救人法”,将其暂时转移到避难间(层)、楼顶平台或阳台等相对安全的地方,待增援力量到场后,再组织进攻实施安全救援;对一时来不及转移的充烟区域内被困人员,可通过破拆排烟放热,并将他们转移到上风方向,以减轻烟气的危害。

(五)

排烟放热

建筑内高温有毒烟雾大、能见度低时,内攻人员必须采取合理的排烟放热措施。一是人工排烟放热,破拆建筑物的门窗排烟放热(破拆上风方向的下部窗口和下风方向的上部窗口),同时利用开花或喷雾射流排烟。二是启动相关区域防排烟系统排烟。

(六)

轮换接应

在进攻起点处设置预备攻坚组,作为内攻轮换或突遇险情时的应急救援力量,外部预备力量应按照大于1:1的比例设置。当攻坚组人员在建筑内达到规定的作业时间或出现队员空气呼吸器报警等情况,指挥部应迅速组织预备攻坚组轮换。当烟火威胁到内攻小组人身安全时,指挥部要立即组织进攻起点处的预备攻坚组内攻接应救援。

(七)

排险抑爆

危化品发生泄漏、燃烧爆炸事故,攻坚组视情在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指导配合下,采取工艺措施或器具堵漏,同时出水枪驱散稀释或重点冷却抑爆。

(八)

紧急撤离

每次内攻作战行动,攻坚组组长都要判断作战阵地或处置操作区域的安全性,遇有危险征兆可能危及内攻人员安全时,应紧急撤离。撤离可按照2—2的队形,即2名队员在前2名队员在后用水枪掩护,沿导向绳撤离到安全区域。必要情况下,组织外部接应救援组,内攻接应撤离。

灭火救援攻坚组作战行动指南

四、行动要求

(一)

严格作战程序

攻坚组在内攻作战和处置危化品灾害事故时,要严格作战程序。在高温、浓烟等复杂条件下建筑火灾内攻侦察、控火、疏散救人,必须使用导向绳。主导向绳必须固定在组长身上,严禁手携导向绳、不带导向绳展开行动。内攻铺设水带严禁扭曲、打折,防止水带被障碍物夹卡。内攻人员进入能见度低的建筑内时,应首先用直流射流向上部、左右和地面进行扫射侦察,进入时应采取前虚后实、探步前进的姿势,避免发生意外。

接替轮换的攻坚组深入建筑内部前,要详细了解被轮换攻坚组的基本战斗队形和各自作战位置,待本组人员全部进入被轮换攻坚组相应作战位置,并做好交接和接替进攻的各项准备工作后,被轮换攻坚组方可沿导向绳撤出阵地。小组之间在建筑内部交接的主要内容包括:被轮换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攻的主要方面、接替小组可能面临的各种威胁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

(二)

内外联络畅通

攻坚组在作战行动中,必须通过无线、有线或绳语、手语等联络方式,及时将前方火势发展变化、小组战斗展开进度、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办法等情况向外部指挥员报告,建立内外畅通的通信联络渠道,以便为指挥部的决策提供依据。内攻纵深作战距离长,转弯多,应在拐角转弯处增设联络保护点,保持与外部通信畅通。

(三)

保持作战队形

攻坚组实施攻坚作战时小组人员作战思想要统一,配合要默契,纵深进攻或持续作战时间长,组长要密切注意和查看本组人员的作战位置,前后呼应,始终保持紧密、有序的作战队形。

(四)

充分利建筑内

固定消防设施

攻坚组在内攻时,要充分利用建筑内的各种固定消防设施,缩短内攻战斗展开时间,提高控火和疏散救人效率。登高、疏散和救助人员时,尽可能选择消防电梯或疏散楼梯(室外楼梯、防烟楼梯间或封闭楼梯间)作为内攻和疏散救人的通道;灭火进攻时,合理利用室内消防给水设施,充分发挥固定消防设施的阻火、灭火和分割燃烧区的作用。

(五)

切记进攻方位

攻坚组在深入高温烟雾浓、能见度低的大跨度、大空间、内部布局复杂等体量大的建筑时,小组人员在行动前必须根据单位建筑图纸资料或内部熟悉情况人的描述,在头脑中建立起基本的进攻方位意识,纵深进攻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周边的标志物,并结合指南针显示的方向进行对应,清楚所处的纵深位置。

(六)

做好搜寻标记

攻坚组执行搜救任务时,要对燃烧区域左、右、上、下所有充烟区域全面致细搜寻,防止遗漏;对已经搜寻的处室门上应做好“已搜寻”的标记,避免重复搜索。

(七)

破拆防止“轰燃”

封闭较好的建筑室内发生火灾,易发生 “轰燃”现象。攻坚组从外部破窗进攻,应首先破拆上部玻璃,根据烟温、压力、颜色视情射水或进入;破门内攻应缓慢开启房门,根据烟温、压力、颜色视情射水或进入;无论是外攻还是内攻,当泄出的烟温高,压力大,黑色成分多,应首先向室内顶部射水,然后再用雾状水推进深入内部,以防发生轰燃,扩大灾情,伤害作战人员。

(八)

严禁盲目排烟

攻坚组采取各种手段排烟时,要正确把握排烟时机,严格防护措施,同时做好射水准备;启动固定排烟设施排烟时,排烟前应关闭空调、通风系统;高层建筑发生火灾不应在着火层以下开口(包括开启门窗),而应在顶部或着火层以上楼层开口排烟,防止“中性面”下移,扩大充烟区。

(九)

密切配合同进退

攻坚组在深入危险区作战时,每个队员必须有协作配合作战意识,成员之间要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小组团队优势。无论纵深进攻,还是遇险撤离,都不许单独行动,小组人员要同进退。


应急救援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