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通体病怎么治

1、巴尔通体病的药物治疗

多种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及链霉素等对杆菌状巴通体均有抗菌作用。对急性杆菌状巴通体感染,氯霉素为首选药物,因其对常见并发证-沙门菌感染也有效。一般在服药2天后发热即可消退,病情也随着迅速好转。

虽然体外汉赛巴尔通体对很多抗菌药物如复方SMZ、多西环素、红霉素及其衍生物、氨基糖甙类、利福平、环丙沙星等敏感或高敏感,但一般病例尚无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对重症病例如高热者、伴发脑炎者及免疫缺陷者宜采用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利福平或红霉素与氨基糖甙类的联合治疗,疗程7天或更长。

2、巴尔通体病的症状

潜伏期约3周或更长些,起病前常有前驱症状,如低热、骨关节及肌肉酸痛等,此后疾病可发展成本病的两种类型中的某一型。

2.1、奥罗亚热

为急性血液疾病阶段,进行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大汗、极度乏力、脸色苍白,并有严重肌肉、关节疼痛和头痛,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及周围循环衰竭等表现。

2.2、秘鲁疣

本型为皮肤损害阶段,其特点是贫血后或无前驱症状,皮肤出现许多疣状皮疹,可呈粟粒状,结节状或大块腐肉状,其大小从2~10毫米至3~4厘米,上述三种疣状皮损可在同一患者身上见到,以四肢两侧及颜面部较多,其次为生殖器,头皮和口、咽部黏膜,疣状皮疹色泽各异,由红色至紫色,可持续存在1个月至2年,病原体可从病灶中检出。

3、巴尔通体病的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无免疫力者可出现奥罗亚热。当杆菌状巴通体进入人体血流后,首先在血管上皮增生,红细胞也随后这被侵入内并且开始繁殖。比较严重患者几乎所有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均被感染,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可能导致严重的溶血性贫血。战壕热、猫抓病和Carrion病为免疫功能正常者罹患,而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紫癜多发生于有免疫损伤的宿主,宿主细胞的一种结构――侵袭体可介导汉赛巴尔通体侵入内皮细胞,其侵入过程为肌动蛋白依赖,而与微管无关。

同时,由于红细胞系的增生,致使外周血液出现有核红细胞、巨红细胞及大量网织红细胞(可达50%),白细胞变化不大,而血小板常有减少。同时可见肝、脾和淋巴结的网状内皮细胞大量吞噬病原体、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

易发生并发症,以沙门菌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疟疾、布鲁菌病、细菌性肺炎、阿米巴痢疾等并发症。也可并发脑病、慢性严重的脏器损害(肝肉芽肿、骨髓炎等)、关节病(关节痛、关节炎等)、结节性红斑等。

其它尚有短暂性斑丘疹、多形红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腮腺肿大、多发性血管瘤和内脏紫癜(多见于hiv感染者)等,均属偶见。

血液化验可见红细胞急速下降,常在4~5天内由正常值降至1.0×1012/L。为正常色素巨细胞型贫血,可见有核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和嗜碱性点彩,白细胞可有轻度增加并伴核左移。血液中含有大量病原体,涂片染色可显示90%红细胞被侵犯。带菌者应作血液培养才能明确。

培养基应加5%脱纤维蛋白人血或10%新鲜兔血清和0.5%兔血红蛋白,最适温度为28℃,培养7~10天后可见小菌落加以鉴定。对秘鲁疣可取组织标本作吉姆萨染色,发现病原体即可诊断。近来采用血清免疫学检查,如荧光抗体、间接血凝及酶联免疫试验等对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断也有帮助。


中医课堂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