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抑制剂有哪些
1.1、人工自动免疫常用的制剂
1.1.1、菌苗:用细菌菌体制成,分为活菌苗及死菌苗。死菌苗一般用免疫好的菌种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经灭活处理而制成。其制品性质较稳定,但免疫力较低,需要多次注射。活菌苗一般选用毒力较低,但免疫力较高的菌种培养繁殖后用活菌体制成。其优点是接种量少,次数少,免疫持续时间长,效果好。缺点是活菌苗有效期短,需冷藏。
1.1.2、疫苗:用病毒或立克次体接种于动物、鸡胚或组织培养,经处理后制成。分为灭活疫苗及减毒疫苗。
1.1.3、类毒素:用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加入甲醛制成的无毒但仍有免疫能力的制剂。
1.2、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的制剂
被动免疫的制剂统称为免疫血清,包括抗毒素、抗毒血清、抗病毒血清及丙种球蛋白等。病毒免疫只能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应急方法,因为此类制剂进人人体后,很快被排泄,预防时间只能持续2~3周。同时因此类制品为异性蛋白,注射后易产生过敏,应慎用。
2、什么情况下使用免疫抑制剂?
对一些容易复发,而又因严重的副作用不能长期使用激素者,可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减少激素用量,免疫抑制剂与激素同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减少副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3、免疫抑制的用量
环磷酰胺可口服也可静脉注射,静脉给药需根据个体差异决定用量,一般成人每次1g,加200ml生理盐水,静点,3~4周一次,总量到达6~8g后改为2~3个月一次,一般维持2年左右,口服给药每日50~150mg,硫唑嘌呤只有口服制剂,每日1~2mg/kg,甲氨喋呤7.5~25mg,每周一次口服或注射,近年来有报道用长春新碱治疗对激素疗效不明显的狼疮性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疗效,环孢素A与激素同用可减少激素用量,优点为见效快,对白细胞影响不大,能减少感染机会,但停药后易复发,并且价格昂贵。
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皮肤真菌病、膜肾球肾炎、炎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等。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有五类:糖皮质激素类,如可的松和强的松;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环孢菌素和藤霉素等;抗代谢物,如硫唑嘌呤和6-巯基嘌呤等;多克隆和单克隆抗淋巴细胞抗体,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OKT3等;烷化剂类,如环磷酰胺等。
众所周知,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一定要使用免疫抑制剂,从而避免排斥反应。尽管免疫抑制剂保证了移植手术的成功,但由于降低了患者的免疫能力,潜在的危险不容忽视。另外,药物本身的副作用以及沉重的经济压力也让不少患者吃不消。那么,有没有可能让患者少用甚至不用免疫抑制剂呢?
研究认为,移植后供肝中的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排斥的重要细胞)会游走迁移到受体体内,叫做过路白细胞。过路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会和受体原先的白细胞形成嵌合体,这种嵌合体可以让受体和供体同时接受。换句话说,嵌合体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器官排斥反应,从而减少使用免疫抑制的用量。经过临床技术处理,移植时受体可以获得部分耐受,使8例器官移植患者早期少用或停用免疫抑制剂。
请点彩色字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