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最新一期观点认为,衰老和机器人的关系比任何人想象得更紧密。自动化是命运。即便科技变革路还要走很久,从低基数开始,老龄化社会对小发明的需求正快速增长。比如,日本政府已在全国8%疗养院里添置起重机式机器人以帮助护理工作,索尼新款机器狗AIBO在上市三个月里就售出1.1万台。这都是显露痕迹。机器人领域专家Gill Pratt表示,这些数字无疑会继续增长,他预估不到6年,三分之一机器人公司会制造服务型机器人。
《经济学人》通过两项研究结果量化了机器人与老化世界的直接联系。麻省理工学院(MIT)的Daron Acemoglu和波士顿大学的Pascual Restrepo表明,在1993年至2014年间,投资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正是老龄化速率最快的国家。老年分界年龄为55岁。其中一个经验法则被提及:老龄化每提高10个点,每千名工人将增加0.9个机器人。
另一项研究在德国,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得出相似结果。格丁根大学(University of Göttingen)的Ana Abeliansky与霍恩海姆大学(University of Hohenheim)的Klaus Prettner发现,每千名工人中的机器人数量增长速率是人口增速下降率的2倍。换句话说,如果人口增速下降 1%,机器人所占密度将提升2%。
老龄化正以两种方式创造自身对自动化的需求,市场劳动力缺失和其对护理及陪伴的需求。
老龄化国家需要更多机器人。韩国、新加坡、德国和日本分别是拥有工业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并拥有世界上古老的劳动力。相比较,年轻国家机器人很少,也往往更贫穷。机器人数量与劳动力规模较少的国家包括英国和法国,这两者(按照富国标准)正在缓慢老龄化。
《经济学人》提及中国目前为世界上最大机器人制造商们,通常指装配线上机器。2017年数据是13.8万台。麻省理工学院的Daron Acemoglu估计,中国将在2040年前安装大约200万台机器人,将是过去9年全球产量增长数的6倍。与此同时,据联合国统计,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20岁至64岁)将减少1.24亿,或占人口13%。
目前,机器人市场仍由工业机器人占主导,2017年工业机器人销售额为480亿美元,是服务型机器人的7倍。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称,2018年服务型机器人销售约2万台,辅助老龄化,还不到工业机器人的5%。增长空间还很大。
自动化不是解决技能短缺的唯一办法,接纳移民与延后退休有帮助,但仍被视为最重要方法之一。短时间内技能短缺无法靠自动化解决,对于个人来说,护理型机器人尤为昂贵(一只Paro约40万日元),有人尝试使用护理保险帮助涵盖批准产品,但数字很小。多数以团体形式靠政府负担。
日本政府官员强调机器人不会取代人类照顾老年人,“他们可以协助电力、监控及移动性,省下时间和劳动力,但无法取代人类。”而机器人领域专家Gill Pratt则认为,老龄化需要机器人革命,但它只是会慢慢到达。
本文来自: 好奇心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