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AI算力问题,可以看作是海洋保护+AI的头号难题,因为只有这个问题得到了缓解,其他的延展才有机会执行。
其次,海洋保护和海洋科学,更多是社会性,公益性的行为,需要全社会加大在科研的投入,来推动海洋AI的生态构建,距离实现商业价值还相对较远。所以只有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才能跨越数字海沟,让海洋在计算中呼吸未来。
产学研一体行动,赴大海之约
AI与海洋的约会,其实并非易事。这里有个核心问题在于,对海洋的研究和探索,是一门非常尖端的综合类自然科学。需要非常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学术经验。
而AI作为一项新生信息技术,其算力、数据与算法开发基础,基本掌握于高科技企业和高校手中。因此,产学研配合与合作,是共赴AI与大海之约的最佳方案。
在欧美国家,类似项目已经有很多探索。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相关产学研结合行动也在成长当中。
2019年5月6日,中国海洋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青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智能高性能计算技术联合实验室。双方将依托华为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计算设备,发挥中国海大的学科优势,共同围绕全球气候气象精细预测、海洋生物医药资源精准开发、智慧产业经济精细服务等重要领域,携手打造生态体系。
而华为智能计算的优势在于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提供高效充沛的算力,以及面向人工智能领域提供全栈全场景的解决方案能力。充沛的AI算力和优秀的科研人才进入海洋保护事业,可说是向海洋研究与AI技术结合的数字海沟发起了冲击。与此同时,华为与海洋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还可以在海洋大数据分析、人才培养、应用开发和产业链培育等领域汇集双方优势,达成更多更丰富的突破与成就。而海洋大学地处的青岛,既是我国海洋研究进行数字化升级的重镇,同时也是智能化海洋保护技术需求高发区。在这片海域背后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更有可能快速看到落地结果。
今天,工业文明造成的海洋生态破坏日益严峻,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海洋,人类将无法继续呼吸。然而此时,AI在海洋科研领域的使用,注定会成为一剂让人类在未来更好呼吸的良药。
AI写不出普希金的名句,但AI的诗意,是努力让大海永远蔚蓝如诗。
本文来自: 脑极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