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第三届京东文学奖“年度科幻图书奖”得主江波

 

  SFW

  获得了京东文学奖科幻小说类型的大奖,您有什么感受呢?

  江 波

  感觉非常侥幸。竞争很激烈,能够最后得到评委老师的抬爱,最终获得这个奖,(我)感觉真的非常侥幸。

  近年来好的科幻小说比过去逐渐增多,虽然还没有像《三体》这样的现象级作品出现,但至少从数量上来说,更多的青年作者加入了长篇写作的行列,贡献出了无论设定还是文字都很优秀的作品,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

  这表明中国科幻原创可以一直持续发展下去,这也导致所有的评奖都会面临激烈竞争,所以这一次获奖,的确可以说是侥幸吧。

  当然能够得到这个奖项的肯定,也会感到一些自豪,京东是图书网络销售的门户,京东文学奖的认可,也可以看作是市场的一定认可吧。我想,每一个作者都会希望市场的认可。京东文学奖本身,奖金也很丰厚,这对我的科幻创作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激励。

 

  SFW

  《机器之门》是一部系列作品,可以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下后续作品吗?

  江 波

  《机器之门》系列,最早的一篇是《机器之道》,是一个中篇。

  《机器之道》的故事,是在一个类似于废土的世界里,一个机器人不断了解这个世界,寻找自己生存的意义。那篇作品大量引用了道德经的句子,来对情节进行概括,可以说是道德经的废土生存版吧。

  《机器之门》则讲的是人类社会如何从原生人类社会过渡到一个机器人主导的社会,其中人工智能阿尔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机器之门》描述的是技术大趋势下,社会的一次大变革,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可能进行了一些思考。

  最关键的一个思考来自《金刚经》,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当作如是观。《机器之门》的后续,暂且称为《机器之门II》交代脑库和智网两个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作为阿尔法变异体的冯汉杰如何和两个智能体纠结在一起。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篇章,可以衔接《机器之门》和《机器之道》的内容。

  再是否有后续,还要再想想。

 

  SFW

  获得京东文学奖跟获得银河奖、星云奖的感受有没有不同呢,具体有什么不一样呢?

  江 波

  银河奖由科幻世界组织,星云奖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组织,应该说,这两个奖在科幻文学范畴内的影响力是其他奖项所不能比拟的。

  京东文学奖则更靠近主流文学,科幻奖只是京东文学的一个子奖,可以说,京东文学奖是把科幻文学和主流文学放在同一个框架内进行评奖,这对于科幻向着更广泛的受众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京东作为网络平台,为科幻文学的发展摇旗呐喊,助威,非常感谢他们的这种做法。个人对于科幻文学在将来的通俗文学作品中占据主流充满信心。

 

  SFW

  您这次获得京东文学奖“年度科幻文学奖”的小说《机器之门》与之前的长篇系列《银河之心》三部曲所着眼的视角有所不同,请问这种创作视角上的转变是出自何种原因?

  江 波

  《银河之心》三部曲写了遥远的未来(甚至是不可抵达的未来),《机器之门》则展望的是中距离的未来。

  银河之心当中也有人工智能,也有机器人,然而那都是既有的,是舞台背景的一部分。《机器之门》则是对当前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的一种回应,展现的是人类面对技术大趋势的一种可能性。

  之所以写这个题材,原因我在一些访谈中说过,因为如果再不写关于人工之智能的科幻小说,它就变成现实小说了。科幻作家在这个方面会有一种迫切的压力。

 

  SFW

  我们注意到,您之前从事的是半导体研发行业,这一行业也与机器人技术紧密关联,在您看来,您之前的从业经历给您在创作《机器之门》带来最显著的技术层面的思考是什么?

  江 波

  我从事的芯片行业算是高技术行业,但我的专业知识对于技术思考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帮助,因为专业知识往往都是集中在一些点上,而技术思考则要求全面。

  当然这么说未必完全正确,因为半导体专业的牛人往往会有一些发人深省的洞见,虽然是从行业观察出发,但道理上相通。我只是半导体行业的普通从业者,所以行业知识在科幻创作中的作用,还不如一些科普书更有用。

  如果说我的知识背景真的起了什么作用,我想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训练了我的思维能力,同时在了解其他知识的时候,有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比如像摩尔定律这个很酷的名词,从本科开始就一直挂在嘴上,对它背后的一些知识也就多多少少有些了解,那么考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时候,相应也就降低了门槛。

本文来自: 科幻世界


科幻频道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