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专家徐桂凤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其实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一些教授对3岁之前送到幼儿园的孩子后期的行为、社交的研究。美国的斯蒂夫教授的一个研究发现,3岁前送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攻击性性格或者反社会行为,或者是有更多的人际关系和亲子依恋的问题。
也有研究说,越早入托或者在托儿所呆的越长的孩子,孩子体内的应激激素(皮质醇)的水平越高,这些孩子会出现更多打人之类的攻击性行为。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得到的关注一定没有在家得到的关注高,孩子的压力水平就会升高。
是的,确实有一定道理,比如我的一个远房亲戚家小孩,两岁三个多月就被送去了私立幼儿园。亲戚说,现在想来特别后悔。当时孩子太小了,又胆小,完全参与不到幼儿园的活动里,总是自己一个人发呆,或坐在椅子上哭。好几次看到小朋友在户外活动,大家围一圈,只有他家小朋友背朝大家,呆呆的。每天各种哭着不肯去幼儿园,过了两个月后,亲戚给孩子办理了退园,她才又重新看到了孩子久违的笑脸。
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也要看孩子个体的情况、家庭主要养育人(我们或者老人或者保姆)的情况以及幼儿园、幼儿园老师的水准。就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最新的、非常大型的对外研究指出,孩子早期如果进入了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是可以使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阅读能力、数学能力更好发展,而且这种优势可以在同等条件下维持到青少年时期。
所以年龄一定不是我们考虑要不要给孩子送去幼儿园的指标,倘若不到三岁,却落落大方,各方面都完全可以适应新环境,并且乐于接受,那去到托班,有比家里更系统的各方面训练,益处是非常大的。
而倘若大于三岁,尤其是男孩子,各方面生理和心智没有很成熟,稍微晚入学一些也完全没有问题。而如果是像霍思燕那样精力时间都有,也知道怎么高质量陪娃,完全不用非要到了年龄就必须送去幼儿园。
宝宝释放出哪些信号,你可以考虑送孩子入园了
如果我们的孩子已经做好上幼儿园的准备了,他会发出自己的信号。自己的宝宝自己最清楚,建议爸爸妈妈综合衡量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最基本的,你得看看孩子以下这些能力发展得如何了?
1、自理能力怎样?能不能自己吃饭,自己洗手穿衣,或者配合老师穿衣了。
2、语言表达能力怎样?是否完全可以跟老师表达自己的需求,想尿尿了、饿了、难受了。
3、自控能力怎样?能不能遵守一定的规则,排队、保持安静?就比如有一天我在家里大笑,OK不经意地说出一句,妈妈,我们教室里不可以哈哈大笑,大声说话,但是去外面玩就可以,他把老师的规则记得牢牢的。
4、社交能力怎样?能不能和小伙伴主动玩耍,沟通。
孩子的性格是怎样的?
孩子的性格差得特别多,有些人外向点,喜欢看到新的人和环境,到了新环境情绪的调节很迅速,很快能适应,然后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兴高采烈。这些孩子早一些上幼儿园完全OK。而有些孩子相对而言,内向些,或者说比较慢热,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那爸妈不用着急,可以等一等,一步一步慢慢来。
孩子的安全感如何?
也要考虑一下孩子出生后和我们亲子依恋如何。如果孩子和我们的亲子依恋质量越好,孩子是安全感很足的,他也很清楚,爸爸妈妈送他去幼儿园不是不爱他,他也不会没有安全感,会更敢独立自信地和外界接触。但有的孩子因为一些原因亲子依恋受损,是可以考虑比正常时间更晚一些的。OK班里就有个小朋友来幼儿园之前,上过一年的托班,但即便如此,现在幼儿园也上了一学期了,还是天天哭,就是源于家里小时候曾经带给过小家伙不可逆转的一些伤害,所以需要大人花更大的力气去补回来。
幼儿园的师生比例是怎样的?
之前的文章里我也提到过,孩子的年龄越小,所需要的一对一的照顾可能要更多。所以爸妈所考虑的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的比例,会决定对孩子的照顾质量如何。如果入园之前都要充分了解,如果孩子比较多的,娃自己成长得越成熟,送进去越容易适应。也不会因为没有太被关注而失落。
如果不送,孩子在家的情况如何?
如果不送,我们或者代替我们照顾孩子的老人是不是能高质量的陪伴。如果说我们自己照顾娃的,可以心情很愉悦,情绪很稳定,带娃的生活丰富多彩,也知道如何陪娃,有明确而清晰的养育思路,那一定是OK的。但如果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陪玩,和娃交流,或者说帮我们带娃的老人其实已经年纪很大了,体力脑力都下降了,只是顾及孩子吃喝就很不错了,那可能把孩子放在家里就不是好的选择了。
最后想说的是,对于孩子来说,爸妈才是他们的起跑线。不是早上就一定学到和吸收得多,也不是非得遵循3岁的原则,到了必须上,多早多晚,完全取决于你对孩子的了解,和对自己家庭情况的综合考量,如果孩子还没有和你释放出刚才说的那些明确信号前,不妨可以考虑多带他们开阔开阔眼界,咱们能陪伴的,或者说他们需要我们也就是这么短短几年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