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

孩子不分享是自私吗

孩子不分享是自私吗

03自愿和快乐的分享

只有建立在孩子快乐、自愿的基础上,分享才是美德。

在成年人的世界,分享是互惠互利的事情。

我们内心很清楚,分享可以得到回馈。

但在孩子看来,分享等于失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愿意分享食物(自己吃不完),但不愿意分享玩具的原因。

家长引导孩子分享,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并且让孩子明白,分享不等于失去。

引导孩子适当分享 从小事做起

虽然5岁之前的孩子还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概念,但家长可以将共享、合作的意识注入到日常生活中。

尝试轮流拥有一个物品,是宝宝学习分享的第一步。

比如:

妈妈陪孩子一起搭积木,妈妈先搭一块,然后对孩子说:“该你玩啦!”

家长给孩子做榜样

孩子常常观察模仿家长的行为,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建立好榜样。

妈妈吃苹果时问孩子想不想来一个,家长的示范作用能促进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

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分享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轮换和交换,这两种方式都能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比如:

在公共玩具区,家长告诉孩子,你能玩10分钟,计时器响了后轮到其他小朋友玩10分钟,小朋友玩了10分钟,你又可以玩10分钟。

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和小朋友交换玩具,让孩子懂得,分享玩具自己不仅没有失去玩具,反而可以玩到别人的玩具。

孩子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也会越来越愿意去分享。

及时称赞孩子

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关心孩子是否有礼貌、有教养,但常常忽略孩子的进步。

孩子做到分享时,家长要给予表扬或直接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样可以激励孩子继续分享。

建立分享规则

成年人有视若珍宝、不愿借给别人的东西,孩子也是一样。

家长和孩子将物品分类,哪些是愿意分享的,哪些是不愿意分享的。

孩子从小盖到大的被子不愿意分享,但绘本和食物可以分享,如何分类由孩子自己决定。

所有方法都建立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之上。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多给孩子提供社交机会,TA早晚会迈出分享的第一步!


儿童健康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