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孩子每天上课,都有大量内容听不懂,其实对孩子本身来说,是一件非常具有挫败感的事情。
如果上学这件事是每天都要发生,那么这种慢性的痛苦,可能会成为孩子的一个重要压力来源。
所以,如果孩子上课听不懂,家长要引起重视,并且给予恰当的引导,从而让孩子能够继续努力。
脱离挫败从绝望的心态中走出来
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并不是所有遭遇上课听不懂的学生,都会同样出现放弃的想法和行为。
这也证明,存在一些因素,决定了孩子在遇到听不懂的学习内容时,采取怎么样的方式来应对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2013年麦克阿瑟奖得主,宾夕法尼亚大学华裔心理学家安吉娜·李·达克沃斯(Angela Lee Duckworth)提出了个体的心理坚韧性(Grit)的品质。
例如: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像一根橡皮筋,遇到听不懂的学习内容就像遭遇了一些压力在这根橡皮筋上。
要想这跟橡皮筋最后不被拉断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拉力要小一些;第二就是橡皮筋要结实一些。
人在遭遇类似学习中的困难,就像遇到了一些拉力的挑战,我们需要拥有一个强大弹性的心理承受力,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这个比喻也给家长指出了孩子遭遇在学校学不会的慢性压力的解决方法:第一,减小学习压力;第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其实有时候学生对于听不懂的内容感到烦躁,是因为太想一步到位能学会了。并且没有意识到,有可能有一些内容是自己可能学不会的,没有做好应对这些困难的准备。
所以,减少压力最主要的要素是降低预期。
学生在学习之前,要对接下来要学的内容以及难度有所了解。如果孩子不熟悉接下来学习的内容,总觉得自己应该全部能学会,一旦遇到学不会的地方,孩子就会慌乱。
很多学生在遭遇听不懂的内容时,关注的点不是如何才能变成听懂,而是反复在纠结,从而陷入为什么我就听不懂,我怎么这么笨等等这些负性的想法漩涡中。
这些想法本身就非常消耗孩子的心理能量。
只有更多的关注如何才能发生改变,而不是陷入负性思维的怪圈,才能专注问题解决本身。
心理学家柯巴萨(Kobasa)就提出了增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3C理论:
承诺(commitment),控制(control)与挑战(challenge)。
就像中国古话讲的“梅花香自苦寒来”,能够让孩子充分意识到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改变的一个过程,有很多困难,正是因为我们在不断解决这些困难,所以学习才会逐渐进步。
我经常对学生们说,是否存在哪个题目,是你拼尽全力学了,还仍然不会做的。如果一个题目你拼尽全力了还是不会做,那这个题目就与你没啥关系,也就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这一类的题目非常非常少,而大部分题目孩子不会做,是因为他自己花费的心思比较少。
当孩子孩子坚信困难本身只是暂时的,这个困难是有办法可以解决的,就不会遇到困难就崩溃。
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听不懂的内容时,心理坚韧性水平高的学生会很兴奋,就像发现了一个敌人一样去想方设法战胜这个困难。
而类似好奇心强,有一种解决困难的强大意愿的学生,往往不会被困难感到绝望而放弃,而是在不断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因此,对于孩子听课不懂想要放弃的问题,家长应该从降低学习压力的冲击以及增加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两方面,去思考解决的方法。
这样,孩子才能更加专注学习的内容本身,去积极的发生改变。










